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只有共产党把淮河治好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10日头版头条报道走进淮河边上的安徽省阜南县,一个个庄台吸引了记者目光。庄台,别处没有,是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独特的村落形态。以前为了抵御洪水,村民在地势较高处用泥土垒筑高台,再将房屋建在高台上。可以说,跟洪水斗争,才有了庄台。1950年夏,淮河流域普降大雨,上千万人受灾。当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治理拉开了大幕。
  由于地形“两头高,中间低”,淮河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新中国以前的450年间,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王家坝防汛抗洪展厅里的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治淮的异常艰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治淮靠的是人抬肩挑。”随着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张家颍的话音,记者看到,照片中治淮工地上的工具极其简易,但人头攒动。新中国对淮河的治理,就是从一步一根扁担开始的。
  始建于1953年的王家坝闸,于2003年拆除重建,现在的王家坝闸桥下有13孔闸门,桥上可通车,气势足,很壮观。几十年风浪无数,正是像王家坝闸和蒙洼蓄洪区这样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默默守护着淮河安澜,水灾越来越少,两岸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稳当。
  “只有共产党把淮河治好了。”86岁村民刘克义握着记者的手说,这些年,庄台抬高三次、加固三次,危房做了改造。就算洪水来了,庄台上还是水照通、电照送。
  不仅如此,当地的搬迁安置工程,让众多村民摆脱了庄台上有限的生活空间。郎泽金在郎楼庄台住了30多年,几个月前刚搬到王家坝镇淮上社区。“比我们以前住的老房子宽敞多啦!”站在客厅的落地窗前,他告诉记者,“这里的道路更好走了,买东西、小孩上学也更方便了。”
  阜南县水利局局长张彪对记者说:“我们对淮河的治理已经从人海战术走入智慧水利时代,鼠标一点,就能了解辖区内重点水利设施的实时运行情况,为防汛抗洪决策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