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几十元,就能和素未谋面的“虚拟恋人”谈一场恋爱,陪自己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目前,这种借助网络的有偿式情感服务,成为不少年轻人寻求情感慰藉和解压的方式。记者调查发现,“虚拟恋人”在制造“甜蜜”的同时,也暗藏各种陷阱。有人为“虚拟恋人”花费重金,最后却落得“情财两空”。(5月20日新华社)
在“520”告白日,“虚拟恋人”现象再度引发舆论关注。事实上,明码标价的“虚拟恋人”服务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多年前就在某电商平台火了一把,只是该行业因频频涉及色情交易而遭遇整治。去年以来,因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交造成困局,这一蛰伏的行业再次复苏,生意火爆,很多宅男宅女选择“虚拟恋人”排解压力和寂寞。
时至今日,“虚拟恋人”服务在品类、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化,只要有需要,总有一款适合你。但不管怎么进化,“虚拟恋人”的实质都没改变,所暗藏重重风险一直都存在。目前来看,“氪金式”的“虚拟恋人”服务更像是一种集有偿交友、网恋、陪伴服务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变味的情感游戏。
“虚拟恋人”的确能帮人排解压力和寂寞、获得沉浸式恋爱体验,但双方实质上是一种“情感”外壳下的、短期性的交易关系,始于金钱,终于金钱。尽管消费者和从业者对此心知肚明,但一旦开始游戏、进入角色,年轻人很容易陷入其中不可自拔,直到“情财两空”。对情场小白来说,为“虚拟恋人”下单,就是饮鸩止渴。
虚拟的往往是完美的,也是危险的。在虚拟恋爱中,消费者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设定角色,从业者则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营造“理想人设”,包括样貌、身份、性格等都是消费者最渴望的。这种情况下,从业者对照“剧本”施展话术,消费者很容易被PUA,最后腰包被掏空。此外,“虚拟恋人”还可能引发软色情、诈骗等违法犯罪问题。据报道,“虚拟恋人”潜在的犯罪问题已引起警方关注。
整治“虚拟恋人”乱象并非易事。一方面年轻人有情感需求,但在现实中又无法满足;另一方面这种服务行走在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善打各种“擦边球”,给监管带来不小难度。比如,一些商家通过变换关键词来逃避平台监管,或者风头紧时蛰伏、风头一过重操旧业。因为这种服务披着“明码标价”“你情我愿”的外衣,消费者被骗后还可能面临维权困境。
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网络平台,都应积极主动创新监管方式,进一步强化行业规范,让陪伴服务健康发展、发挥正面作用。引导年轻人树立理性、健康的价值观、情感观、家庭观无疑是根治之策,这需要各方形成合力,久久为功,把年轻人从虚拟世界里拉出来。□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