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新“玩具指南”是最好的儿童节礼物
  □孔德淇
  水晶泥、水弹枪、巴克球、学步车……许多家长再熟悉不过,但这些玩具是否适合自家孩子?“六一”儿童节将至,市场监管总局围绕儿童相关领域,新修订发布《玩具适用年龄判定指南》国家标准。与此前不同,此次标准将14岁以下儿童分成10个年龄组,逐一给出儿童的发育、运动、认知和行为特征,推荐了不同年龄组适用的玩具类别、玩具描述和示例。(5月29日《天津日报》)
  以历史的维度来看,这个时代诞生的儿童在物质生活上无疑有了更大获得与满足,而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以来,新生婴儿数量增长处于较高水平,使得近几年国内儿童数量持续上升,为玩具市场提供了较大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但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基本能力、肌肉动作技能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对危险的认知水平、应对能力随之发生变化,玩具适用年龄的判定自然也成为家长关切的话题。
  新《玩具适用年龄判定指南》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发育、运动、认知和行为特征,推荐适用的玩具类别、玩具描述和示例,有助于家长挑选更适合儿童年龄的玩具产品,以减少玩具可能造成的儿童伤害事故发生。对于亿万家长和儿童来说,这是一份最有意义、也最有分量的节日礼物。
  近年来,许多新型玩具被引入市场,其艳丽的色彩、新奇的功能、炫目的视觉体验令孩子着迷,但部分玩具的安全性也让人担忧。新《玩具适用年龄判定指南》关注到玩具安全中的生理安全,给不合格产品套上“紧箍”,为相关部门规范国内玩具市场提供足够的监管依据,避免消费者被概念噱头蒙蔽双眼。
  但要发挥“标准护苗”的作用,新《玩具适用年龄判定指南》依然有诸多待完善之处。除了将玩具按照儿童年龄进行等级划分,还要对玩具的安全性作出更严要求,比如加贴相应的警告标识进行风险控制,检查玩具本身是否有宣传暴力、色情、恐怖等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健康影响的内容,查看玩具产品造型及玩耍功能是否健康向上,倡导分享、合作、团结、友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等。
  家长是儿童安全的“保护神”,选购玩具时也要打醒精神,对广告宣传不轻信,对网红推荐不盲从,购买前多与商家沟通,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对心仪的玩具是否合格、安全,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玩耍充分鉴别、判断。一旦认定玩具不合格或不安全,就坚决放弃购买,把“问题玩具”挡在门外。
  儿童属于将来,也是这个社会的主人翁,对其保护再重视也不为过。儿童玩具标准,目光所及是对孩子童年的守护。无论是家长,抑或有关部门,都应从认知到应对,做好充足思考和准备,善用标准推动儿童玩具“适龄化”,打造更坚固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