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谨防网络心理测试“逼疯”正常人
  凭直觉判断一段声音背后的含义,看看自己有啥特质;回答几个问题,判断自己属于哪类性格……最近,一款测试自己何种特质的H5在朋友圈火了起来,测试结果以不同的颜色分类,一时间朋友圈“五彩斑斓”。记者发现,网络上一直充斥着各种心理测试,有的甚至能测试抑郁症程度,如果想看详细的测试报告,就要付款20元左右。(5月30日《现代快报》)
  网络心理测试由来已久,有时还颇为流行。这主要是因为,民众到线下机构接受心理评估与咨询,既麻烦又费钱,到网络上做心理测试,则简单易行。此外,网络平台上各种心理测试名目繁多,对此略感兴趣的人,就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测试方式。互联网让心理测试大众化、普及化,是历经多年形成的一种趋势。
  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网络心理测试也被赋予了一些创意元素,使之更具传播力与吸引力,更有娱乐性。比如各类测试软件不仅画面吸睛,而且还配有令人舒适的音乐,日益强烈的声音与色彩冲击,让网民尤其是年轻人更加喜爱。再加上色彩与性格的对应关系为民众所接受,因此持“玩一把”心态的人不在少数。
  将网络心理测试仅当娱乐消遣工具,或许不会出现太大的危害。问题在于,很多人玩着玩着,就可能掉进心理陷阱当中。比如,当恋人或配偶被测定为“花心”“很色”时,多数人或许会一笑了之,也不排除有人当真,使双方的关系出现裂痕。再如,学生的某种潜能若被网络心理测试夸大,且家长信以为真并按此“挖掘潜能”,对孩子的教育就可能出现偏向。
  更需谨慎的是,仅根据一些测试题,就给出“重度抑郁症”等测试结果,可能对健康造成伤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一个人获得类似结论后,就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一旦给自己贴上标签,就可能不由自主地带着这个标签生活,久而久之,就可能真出现相应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网络心理测试毫无依据地得出“心理有病”的结论,有可能通过心理暗示,将正常人“逼”出心理问题。
  姑且不论网络心理测试存在的价值有多大,但至少有几条红线不能逾越:网络心理测试不能变成“网络算命”,从而避免算命的危害借助互联网扩大蔓延;网络心理测试更不能涉医,因为或明或暗地得出与疾病有关的结论,这样的检测带有诊疗性质;心理测试平台恪守界线,参与者正确理性看待测试结论、并通过正当渠道来应对心理问题,方可避免网络心理测试伤人,让有病者耽搁诊疗,让没病者“玩”出病来。□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