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周彪
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都有自己读书的体会,这种体会又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余走过了大半个人生,把读书的体会概括为三句话:少年以书为师,中年以书为友,老年以书为伴。
少年以书为师。少年是人生的懵懂阶段,能够明白读书的意义,且能够自觉自愿读书的,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甚至百里也挑不到一。让这个阶段的孩子读书,就像是给小马驹套上了龙套,从此少了诸多自由。我的一位亲戚的孩子对上学很不适应,总是怀念着幼儿园生活。父母告诉她:“你长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应该上学了。”一次,这孩子望着家里鱼缸里的小鱼,自言自语地说:“小鱼啊,你千万别长大呀,长大了,你就要去上学,不能玩了。”童言无欺,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上学读书并没有自觉,甚至把读书当成压力、包袱。以书为师,就要对书有所敬畏,绝不可偷懒走捷径;以书为师,就要虚心向师傅讨教,坚持把书本知识学懂、学透。倘若在少年阶段就能够养成勤奋、吃苦、自觉的品格,日后多有大用。
中年以书为友。中年是个艰苦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养家糊口,又想事业有成;既想让家人幸福,又想为社会多些担当。人生所遇到的各种委屈、压力、负担、挫折等等,都会在这个年龄段集中呈现,孤独寂寞、失落忧虑的情绪与日俱增。这个时候,人特别需要一个知己朋友可以尽情地倾诉,而最好、最可靠的朋友,就是贯通古今的书。你心中那些想不通的事,悟不透的理,化不开的苦,解不开的结,走不出的局,书中都能帮你一一化解。以书为友,使人豁达;以书为友,使人坚强;以书为友,使人自信;以书为友,相伴永久。
老年以书为伴。俗话说,年轻夫妻老来的伴。夫妻二人步入老年,互相挽抚,互为依靠,固然甚佳。但若一方先行离开,留下另一半孤苦伶仃,如何度过无伴的残年,真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在这方面,钱钟书的伴侣杨绛先生为人们树立了典范。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杨绛先生并没有被命运所击倒,她拾起书本,与书为伴,93岁还为拓展知识新领域,开始研读起哲学,并且在2003年完成了散文专集《我们仨》的创作。杨绛先生把这种读书写作的生活,简单地概括为要“有点事可做。”是啊,一个人,不管多大年龄,只要身体允许,就不要放弃“有点事可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你就不会孤独消沉,生活就会充实,人生就有了期待!
沈从文先生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髙贵。”读书,最后能不能高贵我不敢说,但我敢说,一个人,一生能以书为师、为友、为伴,就一定不会空虚、孤独、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