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工具书
  □蚌埠刘晓林
  人们常说,工具书是一个人的良师益友,是“不会说话的老师”,这比喻是一点不错的。在我的书桌上始终放着《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这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两本工具书。许多年来,每当我读书看报、提笔作文的时候,遇到“拦路虎”,随手拿来查一查,轻松过关,从中获益不少。
  记得是在小学三年级时我学会了查字典,用的就是《新华字典》,那是一本硬壳的、多是繁体字的字典,里面有许多插图,各种花草、鸟雀都有图示,看起来很有趣味。而真正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是因为曾经当过两次“白字先生”。上中学时,与同学闲聊中,听同学说谁谁谁住在别墅里,他把“别墅”说成了“别野”,我也就跟着说“别野”,在家里也是“别野、别野”地说,结果被父亲听到了,父亲只说了四个字:查字典去。还有一次,当着语文老师的面把“千里迢迢”读成了“千里召召”,老师也是说了四个字:去查字典。从那以后,我就格外注意,再不敢“秀才不识字,只读半边音”。慢慢地,也就养成了查字典的习惯。
  现在,我的书橱里有一层专门用来放置各种工具书,有历史类、法学类、社会学类等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也是最大最厚的一本就是《辞海》,那是一本八零年版的缩印本。《辞海》刚出版时,二十多元一本,当时我的月工资只有三十多元,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书店里还供不应求,只能望书兴叹。那一年我到机关工作,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会计会从每人的工资中扣下两元钱作为互助金,一年下来积累了二十四元,正好可以买一部《辞海》,于是通过市新华书店的朋友买了一部。即便是缩印本,字体小得像蚂蚁,因为当时年纪轻,眼神好,也能正常查阅。当我双手捧着沉甸甸的《辞海》走回办公室的时候,心中充满着富足、踏实。这本《辞海》在我之后的学习、工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拥有字典、词典以及一些专业工具书已经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特别是当今各种电子词典、网络查询更是方便快捷,而要真正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则需要有一个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做一个虚怀若谷的“有心人”。不久前读报,看到启功先生的一则小事:20世纪90年代,启功先生有次去南方参加书法活动。周围人见先生随身总带一本词典,好生奇怪。一位同行者问:“您老学富五车,水平这么高,怎么出门还带词典?”启老的回答很简洁:“遇上不认识的字,查查!”众所周知,启功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古代文学和古文字学专家、书画家和诗人,著作等身,却如此低调、求实、谨慎,毫不避讳地携词典同行,这是对己、对人、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也是启功先生一贯的作风。
  养成常查字典或词典的习惯,体现的是认真、负责和求实的态度。近年来,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打字也好,手写板也好,让书写方便了不少。但是,读书、看报、写字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自己不认识、不熟悉、吃不准的生僻字。因此,像启功先生那样字典不离手,遇到“拦路虎”,随手查查,老老实实虚心地向书本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又避免了以讹传讹,闹出笑话,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