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是一座苗木成林、花卉成景、山水秀美的江淮小城,更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厚重红色文化的县城。从这里,合肥发出了改革的呐喊,开创了农业生产的新局面;从这里敢为人先、奋勇争先的精神激情迸发、薪火相传。
肥西山南镇小井庄包产到户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要从1978年说起,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旱重创安徽,当时肥西山南受灾十分严重,从春到秋,大约八九个月时间,老天竟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水塘干涸,田地开裂,庄稼枯萎,可以说颗粒无收。农民眼巴巴地望着天空,发出沉重的叹息。
风起于青萍之末。山南人民不是一味地叹息,而是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1978年9月15日晚,在柿树岗黄花油厂南仓的一间会议室里,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正在酝酿。山南区黄花大队党支部会议在区委书记汤茂林的组织下召开,议题是研究秋种问题。会上,传达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为“省委六条”)和“借地种麦”的决定,希望大家动脑筋想办法搞好秋种,并组织党员进行讨论。其间,不知道经过多少轮讨论、多少次争辩。会议整整开了6个多小时,持续到凌晨2点多。曾参加会议的柿树岗乡黄花村原党支部书记解绍德回忆说:“会议共到会23名党员,一致同意借地种麦、种油菜。”会后第二天,全大队立即行动起来,划任务、落实到人,不到两天时间,1700亩土地就分包完成1420亩。
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由此拉开大幕。此后,小井庄生产队、官亭区老庄生产队等也开始借鉴黄花大队的做法,全面实行包产到户,农业发展的春天来临。包产到户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1979年粮食总产达3.77亿公斤,比1978年增产11.36%;其中小麦6006.7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1.32倍;向国家交售公粮(农业税)1949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9.02%。结束了肥西县长期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
包产到户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的精神枷锁,给贫瘠的黄土地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实行包产到户之后产量成倍增长,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近年来,山南镇依托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紧紧抓住红色、生态两条主线着力乡村振兴,重点打造“三庄联动”示范点项目和以小井庄为主导的红色旅游,以长庄太空莲、光明生态园、金三和农庄为品牌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游,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镇、安徽省文明村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等荣誉称号。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