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芮海林
“木直街也细又长,上半截是菜市场,下半截是粮油站。每天笑声一串串,市民爱在这里逛。”这是一位“老宣城”为往年木直街编的一首顺口溜,也是往日喧闹与繁华的木直街的真实写照。
木直街位于宣城市城关南门中段,《宁国府志》有记载。原街上有几家制作木制家具店,因手工活儿细,质地优良而出名,此街故名木直街,为宣城“九街十八巷”之一。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初,建纪念宋建炎年间知府张果而设陵阳土地庙祭祀,乾隆六年又建大殿门楼。1923年谭素元等人合股集资改建戏院,取名“宣舞台”,为城内剧场之始。
木直街往日是宣城市最大的菜市场,也是市民购粮油的地方,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为东西走向,由豆腐巷口向东,一条路面不宽的铺着混凝土的街道,东头坐落着宣城最大的粮站。木直街一直延伸到羊市巷,向左一拐就上了东门大桥,总长约500米,但菜市只有200米左右。
记得上小学时,每天早市木直街不宽的街道两旁,被一排又一排圆圆的大菜篮子挤得满满的,中间的路窄得很,走路都够呛。尽管这样,每天早晨市民们都蜂拥而至,流连忘返,被这里的“五颜六色”所吸引。那白色的萝卜、青菜,红色的西红柿、辣椒;那黄色的南瓜、竹笋,还有那绿色的韭菜、芹菜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市场中段,几十家卖水产家禽的商店鳞次栉比,盆中游着活蹦乱跳的鱼虾、螃蟹,笼中困着昂首鸣叫的鸡和鸭。走进木直街,耳边时时荡漾着家禽鸣叫声、粗犷的叫卖吆喝声,加上与车辆鸣笛声交相呼应,形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
我家住在瓦碴巷,是东门通向木直街的要道。久而久之,家门口到木直街不足百米的巷道却形成了鱼市。大姑自招进县蔬菜公司木直街批发店后,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她经常加班,披星戴月,经常叫我妈送饭,好在我家离木直街很近。
木直街水产店经理姓陈,他与爱人共同经营,小两口协同作战,生意做得十分红火。每天凌晨一二点,小陈开着三轮车,从南湖批发几百斤鱼虾和大闸蟹进城。一到木直街水产店,就被鱼贩和市民抢光。小陈的鲫鱼鲜、鳜鱼活,螃蟹大,分量足,货真价实。看着他店里挂着的铜匾,原来这家水产店还被评为县里的先进诚信经营户呢。
木直街的喧闹声、叫卖声,如雷贯耳。每天凌晨二三点,木直街就沸腾起来了。早餐,我最喜欢吃烤大馍和五香烂蚕豆。商贩们的吆喝声我非常熟悉。每当听到王大伯的“卖烤大馍啦”的吆喝声时,我会应声一溜烟跑进木直街,非要买上几个烤得黄亮亮的大馍。王大伯是北方人,他烤制的大馍很考究,用温火慢慢烘焙,形成上软下脆,味道甜香,吃起来柔中有刚。
木直街还有一样美味——五香烂蚕豆,至今我记忆犹新。每到放学时,循着吆喝声,迫不及待地直奔李奶奶的五香烂蚕豆摊头。李奶奶从桶中挖上一勺,将一根胖乎乎的油条掰成两截,将五香烂蚕豆灌进热气腾腾的半截油条,笑眯眯地对我说:“喜儿,快吃!”我咬一口,满嘴飘香,沁人心脾。听李奶奶说,她的五香烂蚕豆是用冰糖、八角、丁香、辣椒和调味剂等五味配料,与质地优良的蚕豆同锅闷做而成的,其味是祖传秘方。因此,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做的总不够卖。于是,有不少商家、市民就上门预订。现在,五香烂蚕豆这道美味佳肴,已经走上酒店宴会的餐桌,不仅丰富了木直街,而且成为宣城的一道名小吃。
近年来,木直街随着城市的变革,在扩建改造中不断扩大变宽。街道两旁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现已变为繁华美丽的商业聚集地,成为宣城市民的购物中心。街东向西延伸的木直街夜市,每当华灯初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成了小商品世界,五颜六色的百货服饰,千姿百态的字画古玩,让人沉浸在宣城历史文化的长河里。
每当我回忆往年喧闹、繁华的木直街,就勾起我对卖鱼的小陈、卖烤大馍的王大伯、卖五香烂蚕豆的李奶奶等这些普通劳动者的爱戴和敬畏,勾起我对家乡美好生活的无比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