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岁月留影
  □庐江金志伟
  五十年前,小城只有一家照相馆。
  这家人民照相馆在电影院的对面,这是小城的中心位置,也是小城最有人气的地方。那年头,照相是一样大事。人一生照不了几次相。孩子出生了,照张百日照、周岁照,上学时填表用的标准照,还有就是结婚照。那时候,一些讲究的人家,墙上会挂上一两个玻璃相框。相框里摆放着一些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照片。有些人家的相框里,还有几张全家福照片。家里来客人了,总喜欢在相框前长久逗留。这时候,主人就会给客人介绍,照片上的某人,在某城里生活或者在哪个部队当兵。这时候的主人脸上总有一种幸福的光亮。
  小时候,我住在一所乡村小学里。学校隔壁三奶奶的儿子参军到部队。两个月后,三奶奶的儿子从部队寄回来一些照片。其中有两张是三奶奶儿子的,其余都是他战友的照片。收到照片的第二天,很少上城的三奶奶到县城买了一个相框,从此,三奶奶家的堂屋里多了一个相框。相框是红木的,中间镶嵌着一块玻璃,很亮。这相框在墙上一挂,三奶奶家的草房子仿佛一下子就明亮起来。
  我也喜欢在三奶奶家的相框前流连,喜欢看这些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在照片前我常常想,军装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三奶奶的儿子穿上军装后,看起来比在家时真的神气了一百倍。
  我小时候很少照相,记得第一次照相是小学毕业那年。照完毕业照后,有两个同学建议到照相馆去照一张合影。对着镜头,三个人笑得都很灿烂。这张两寸的合影,至今还在我的影集里。这不但是童年的留影,也是三个小伙伴友谊的见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仿佛一夜之间,小城多了好几家照相馆。环碧园门前,有人挎着相机为一些游客照相,生意很是火爆。我有一个同事也喜欢摄影,他先有一架海鸥120相机,他拍照时我常在边上看着。120相机的取景框在上面,画面是倒着的。后来,这位同事又买了一架135相机。因为他的摄影技术越来越高,附近好几个学校的毕业照都被他承包了。这是一笔不小的生意,所以他又购置了一架新相机。我相册里的好多相片,都是这位同事拍的。没事时拿出来翻翻,一些往事就从那些发黄的照片上呈现出来。
  我后来也有了自己的相机。先是一个傻瓜机,后又换了一个单反。我喜欢户外活动,买相机主要是沿途拍些风光照,作为回家后写一些游记散文的凭借。后来,手机的功能强大了,手机渐渐取代了相机,相机也就很少用了。我拍的大多数照片都存在电脑里,但一些我喜欢的照片,我还是把它们洗印出来,摆在客厅里、书房里,没事时看看,也是一种享受。
  父母相继去世后,父亲的朋友黄叔叔叫他的女儿把一张照片送给我。这是一张我周岁时的照片,照片上母亲抱着我靠在父亲的身边。这张照片,我家都没有了。难得黄叔叔一直还保存着这张照片。从照片上看,那时候我的父母还很年轻。可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他们都已不在人世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对于我来说不仅是岁月的留影,更是一种念想。想当年,照相是件稀罕事,人们常常把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相片送给亲人和朋友。这是一种分享,也是一种相托。
  看着这张发黄的照片,我百感交集。我复印了好几张,送给一些亲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