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曾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皖东人民为反抗暴政求生存而奋起抗争,吴圩暴动、定远保卫战、藕塘保卫战……皖东大地烽火燎原。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皖东大地的乡亲们已经摆脱贫困奔小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在这片曾经浸透着无数先烈鲜血的土地上,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追求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吴圩暴动:播下革命的火种
这是一片富有斗争精神的土地。1931年上半年,定远县吴圩地区先后发生水旱灾害,加上兵灾匪患以及地主、官府的苛捐杂税,饥寒交迫的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共产党人戴国兴夜晚深入农家访贫问苦,并以办夜校的形式,组建农民协会,向农民宣传穷人要当家做主,就必须组织起来,打倒地主恶霸等,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
2021年6月16日,记者来到定远县藕塘烈士纪念馆。“我家也有爹和娘,爱惜儿女心,何尝不一样,为什么偏让我替人家把牛放……”纪念馆解说员陈莉告诉记者,这首戴国兴编的《穷儿歌》现在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1931年8月23日夜,县委召开全体党团员、赤卫队员大会,宣布成立县红军司令部,戴国兴任政委兼暴动总指挥,刘春山任副指挥。会后暴动队伍开始行动,于当夜层层包围了坝张圩子。同年8月26日,当地地主张再贵勾结县保安大队,并与吴圩大地主吴少臣等结盟,出动近千人马,从东南北三面包围县委所在地山人刘。县委通知赤卫队员迅速集中迎敌,因敌众我寡,暴动最终失败。戴国兴壮烈牺牲,就义瞬间,他仍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
吴圩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东首次武装暴动,从此掀开了皖东军民求生存谋发展的革命序章。暴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在吴圩、九梓、站岗一带,街头开始出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在当地人民心里播下了珍贵的革命火种。
在藕塘这片红色土地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藕塘革命纪念馆展示各类珍贵历史革命文物千余件,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10万多人次,现已成为皖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
半塔保卫战:誓死守住根据地
半塔镇,位于滁州市来安县。在这里,80多年前发生的一场保卫战,现在看起来还是惊心动魄。1939年秋,新四军第五支队来到来安,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打开了路东敌后抗战的局面。
1940年3月,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调集5000余兵力,向津浦路西驻定远县大桥地区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中共中央中原局及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发起进攻。我军在刘少奇、张云逸指挥下,罗炳辉、徐海东等率四、五支队主力于路西与顽军作战。
就在路东五支队主力西援作战,后方兵力空虚的时候,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调集万余兵力,于3月21日向新四军第五支队机关所在地——半塔集及其附近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围攻。路东留守部队奋起反击,展开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反摩擦战斗。经过20天的艰苦奋战,半塔保卫战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
红色传承:村民接力守陵园
这是一片有情有义的土地。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在定远县仓镇马厂村,这里安葬着700多位新四军无名烈士,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先后有四位当地村民义务守护这座陵园,在当地传为佳话。
6月16日,记者在墓园见到了该墓园的第四代“守陵人”朱世文。据介绍,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安葬的是新四军二师六旅、五旅、三旅等部在建立皖中和皖东根据地战斗中因伤不治牺牲的战士。当时战事吃紧,根据地缺医少药,不少战士得不到及时救治,光荣牺牲。当地居民自发捐献出棺木和木料安葬烈士。起初一人一墓,后来一墓几人,一共有700多名烈士长眠在这里。
该墓园第一代守墓人杨文秀,是当地村民,也是地方游击队员。杨文秀所在地方游击队曾经配合新四军战斗,他因此和不少新四军战士结下了很深的友谊。目睹不少新四军战士为了新中国捐躯于此,杨文秀对这座墓园的感情自然旁人难及。1960年前后,杨文秀老人自发前来守护这座墓园。说起杨文秀,朱世文数次哽咽。“地下安葬的很多都是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朋友和弟兄,他对他们有感情啊。”后来,刘玉营、梅发胜两位老人先后接力守护,到朱世文已是第四代守墓人。“我从2013年开始守这里,已经在这里守了8年时间。”
如今,接过这个沉甸甸接力棒的朱世文能感到肩上无声的分量。每天,朱世文到陵园里擦拭墓碑、清理杂草、接待来访。“每天都要在陵园里转几圈、看看才安心。”记者想进一步采访朱世文义务看守墓园的细节,这个曾经当过当地村支书的汉子摆摆手说道:“不要宣传我。他们为革命牺牲了生命,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义务做这点事情,不值一提。”
1997年初,滁州市和定远县把这里定为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人前来参观、悼念、缅怀。
奔向幸福:全面脱贫奔小康
“这盛世如您所愿。”如今,在革命先烈当年浴血奋战的地方,当地群众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在两天的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个生态优、乡风好、生活富、环境美的幸福村落正在皖东大地变成现实。
从定远到来安再到明光,记者驱车穿过一条条乡村公路。初夏的小雨带来丝丝清凉,宽阔的马路旁边是高大的行道树。路旁不时一闪而过的农家小院,门口停放着的是私家车。
冉周村位于定远县藕塘镇西2公里,共有党员113人,3个党支部,12个小组。这个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带领当地人民摆脱贫困,正步履铿锵行走在奔小康的大路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才能使基层党总支更有凝聚力,村民更有归属感。”该村负责人汪良安这样说道。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25.33万元稳步提升到2020年50.2万元。村民富裕加快土地流转,成立家庭农场31个,合作社4个,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80元以上。
来安县半塔镇鱼塘村支书张大年介绍,该村地处偏远,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非常困难。近年来,村两委抓住机遇,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腾飞。2018年,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首次实现了分红。三年来,3655名股东人均分红615元,村里每年还拿出20万元为村民代缴水费。如今,村主干道和所有居民点均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2021年,村里还准备出钱对家里考上大学的村民予以一定奖励。
在党的领导下,富有斗争精神的皖东人民过去为求生存而奋起抗争;现如今,当地人民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正阔步走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素健赵明玉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