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贫寒,早年多方求索探求救国救民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合肥市首任市长,带领合肥人民拥抱新生活。他就是郑抱真。6月26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郑抱真的儿子郑鑫、儿媳王志军,和其亲属一起回顾了这位早期革命者的传奇一生。
出身贫寒,心里埋下革命种子
郑抱真,号益坚,1897年3月6日出生于安徽省寿县三区吴山庙(今属长丰县吴山镇)一个贫农家庭。
郑抱真兄弟三人,郑抱真排行老三,由于辈分高,当地群众叫他“郑三爷”。幼年时父母去世,家境贫寒,曾跟随大哥帮工谋生。17岁进吴山庙学堂读书。不久,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贫困的生活、艰苦的童年,在郑抱真的心里种下了嫉恶如仇、反抗暴政的种子。
1924年,年仅27岁的郑抱真在寿县、合肥县组织人民军,任副官;1925年随兄郑绍成参加冯玉祥西北军,任少校副官兼兵站主任。
1929年,郑抱真赴上海参加王亚樵的“斧头帮”抗日反蒋活动。有勇有谋的郑抱真很快就成了王亚樵的得力干将,参与策划了刺杀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等一系列活动。1932年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参与策划炸毁日军旗舰出云号、炸死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大将等等,一系列抗日锄奸行动震惊了中外,给日本侵略者及蒋介石反动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一心抗日,“郑三爷”回乡拉队伍
1938年春,合肥城被日寇占领,日军沿着淮南铁路线一路向北推进。
郑抱真回到家乡组织抗日军队,家乡人民欢欣鼓舞地说:“郑三爷回来拉军队抗日了,这下我们有希望了。”在家乡,郑抱真亲自做抗日宣传,号召乡亲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为抗战出一份力。为了唤醒民众,组织民众抗日,他要求指战员深入到邻近的集镇、大村庄,向群众讲抗日的道理,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本来,郑抱真在家乡群众中就有很高威望,加之采取了上述许多有力措施,所以民众纷纷响应,踊跃参军。仅仅几个月,一支千人以上的抗日武装——皖北抗日人民自卫军,就组建起来了。
1938年5月间,以郑抱真为司令的皖北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一路第二支队派服务团负责人马曙从支队司令部驻地杨庙来到吴山庙,动员青年参加抗战。
1938年秋,郑抱真率部参加新四军;1940年1月由张云逸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纵队长、江北游击纵队副司令、新四军淮南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淮南津浦路西专员公署专员、苏皖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郑抱真积极扩大人民武装,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为赢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智勇双全,打掉国民党特务组织
在解放战争期间,郑抱真奉命带领路西地区各级干部、职工和家属胜利完成了大转移,为保存大批党的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郑抱真曾经凭着英勇胆识和智谋,兵不血刃地端掉了一个国民党军统特务组织。1949年3月,渡江战役前夕,郑抱真得到一个重要情报,合肥地区有不明电台在活动。由于使用者十分警觉,军管会几次行动都一无所获。一连几天,郑抱真对着合肥地图认真研究,渐渐心里有了底。一天,郑抱真带着卫士由洪家花园出来,在四牌楼附近转几圈,就往西南方向一直走到德胜门的城墙上,走走停停。郑抱真命令卫士在德胜门外南园附近仔细搜索,看有没有形迹可疑的外地人居住。三天后,卫士汇报,发现一户人家,不像一家人,而是像上下级关系。就是这里了!郑抱真立即下令组织人员进行抓捕,发现果然是国民党一个潜伏小组。这个特务组织是由国民党军统特务少将组长、上尉报务员等4人组成,被全部抓捕,同时缴获的还有美制袖珍电台一部,干电池一大箱,密码一本。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的宋任穷,对郑抱真大为赞许:“这是抱真同志的绝招,是大军渡江的喜讯,抱真同志功不可没!”抓捕行动使国民党失去了重要情报来源,为大军渡江提供了保障。
主政合肥,带领人民拥抱新生活
1949年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向合肥疾进,盘踞于合肥的国民党刘汝明部弃城而逃。合肥,这座千年古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2月份,合肥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此时,正在山东临沂的郑抱真和黄岩等人奉命日夜兼程奔赴合肥,负责接管工作。
1949年2月,新中国合肥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郑抱真出任合肥市首任市长。革命胜利了,建设的担子也不轻。刚刚解放的合肥百业凋零、萧条不堪,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烂摊子”。全市仅5万多人口,城区方圆5.5平方公里。当时最大的一家工厂是新生棉织厂,只有20多个工人,使用几台机器生产些棉布。全市仅有一台四尺车床。
郑抱真一方面领导群众生产自救、发放救济粮,一方面整顿社会治安、安定民心,同时还组织民工支援大军渡江。郑抱真还发行了地区性信用公债,极大地解决了金融困难;倡导并创办合作社,在城里开设了农民招待所,促进了物资流通、繁荣了经济,这都在老百姓中传为美谈。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合肥人民进入了解放后的新生活。
生活简朴,他将一生献给党
6月26日,记者在合肥市见到了郑抱真的儿子郑鑫先生和儿媳妇王志军女士。谈起父亲的一生,他们满是崇敬之情。由于郑抱真去世较早,王志军没有见过父亲。不过,王志军女士表示,近年来她通过整理郑抱真传记资料,慢慢拼凑出父亲不平凡的一生。“他的一生总是在为国家、为人民工作,从来没考虑过自己。”
郑抱真除了担任首任合肥市长,在皖北行署成立后,他又调任行署副主任,1952年,皖南皖北合并成立安徽省,郑抱真任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无论在何位置,郑抱真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他对穿着、饮食、住房,都没有任何要求,经常吃的是粥和半干半稀的菜饭。
据一些和郑抱真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回忆,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日子里,郑抱真带头开荒挖地,经常早上起来带着粪筐出门,将拾来的肥料放在田间地头。
郑鑫告诉记者,前些年他们拿到了郑抱真曾经穿了多年的一件军大衣。这件军大衣已经严重褪色,内里的皮毛都一块块脱落了。他们就想修复一下,给后人留个念想。可是,拿到洗衣店让人修复时,老板连连摆手,“这没法弄,这么破的衣服没法修复了。”王志军就决定拿回家自己弄,她把这件军大衣铺在客厅的地板上,然后跪在地上,拿出针线一点点缝补,总算大致恢复了它原来的样子。
后来,合肥市一家档案馆向他们征集革命文物。老两口把儿子郑毅喊了回来,开了一次小型家庭会议,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是为了让这件意义非凡的军大衣可以发挥更大的教育意义,全家一致决定把军大衣捐出去,“他们那一代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总是将个人的需求放到一边,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把它放在档案馆里,也更有意义吧。”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