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百米甚至近千米的井下工作是什么感受?在过去近四十年里,王利胜的每一个工作日几乎都在井下度过。他累计完成掘进进尺9400多米,爆破的采矿量相当于一座小型矿山的年采矿量,工程质量创优率达100%。从一名普通打眼工到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铜矿掘进一区副区长,即将离开生产一线的王利胜完成职业生涯的蜕变,也见证了铜陵有色发展的鸿篇巨制。
以身作则“干工作就得创一流”
1984年王利胜子承父业来到狮子山铜矿掘进二区当了一名打眼工,到单位不到半年他就娴熟地掌握了本工种多项操作技能,并成为该区当时能独立出师的第一人。
在同事王晓宏的记忆里,王利胜是一个“干工作就得创一流”的人。“一次矿里给我们布置的掘进任务非常紧,到了最后阶段,大家都已经干不动了,这时候王师傅依然默默无闻地坚持着,正因为他的坚持,让我们这项工程提前完成了任务。”
早年打眼作业是个既辛苦又危险的工种。采矿行业有个说法,叫掘进先行,采掘并举。王利胜告诉记者,那时候他需要和同事手持七十斤的打眼机,一个宽两米四高两米六的断面,往往要打三十个眼,每茬炮放出去,爆破效率往往只有几十公分到两米,“如果没有一把力气干不下来。”
1991年,王利胜入党了,他深知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在小组里始终以身作则,干得最多最累,经常能够超额完成当班的生产任务。
克难攻坚他被称为“天井状元”
在矿山的掘进施工中,天井掘进是个高难度的“活”,打眼工都把打天井称之为“啃骨头”。尤其是吊罐天井,不仅要求高而且劳动强度大。这样的工程以往都是聘请外单位的专业施工队伍,但成本费用比较高。
2002年,王利胜所在的掘进区接到任务,需要在老鸦岭负390米至负310米施工完成一个80米的高吊罐天井,如此高的吊罐天井掘进,当时在全矿尚属首次。区长指定由他担任高天井掘进组长,领下了“军令状”。
井下作业温度高、工作量大,还面临着落石、淋水、有害气体等危险。在施工中,王利胜凭着自己平时刻苦钻研理论知识和爆破技术,大胆创新,合理施工,吃喝在作业现场,歇人不停机,凭着顽强的意志、苦干的作风,提前20天竣工,创下了建矿以来天井施工的最好纪录,工效每人每日达0.55米,节约材料费用15068.7元。
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在后来的工作中,最艰难的吊罐天井,他承揽了不下百来个,占全矿吊罐天井施工90%以上,工程合格率始终保持100%,他也被同事亲切地称为“天井状元”。
见证时代发展坚持井下退休
改革开放以后,矿山建设翻开了崭新一页。矿山环境变美了,机械化程度变高了,生产效率更是达到一流水平。铜陵有色在2019年也成功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
经历过艰苦年代的王利胜更能感受到这一变化。“就拿掘进来说,现在的无轨设备,可以利用电和液压系统操作,员工培训上岗,爆破效率比我们以前大大提升了。”矿里持续加强职业健康创建与完善,井下的工作环境今非昔比,他和工友们也真切感受到“与安全相伴,与健康同行”的良好工作环境。
在井下这么多年,王利胜也收获过很多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十佳。有领导关心他,看他这么多年一直在井下工作十分辛苦,甚至表示单位可以任他挑,要把他调出来。可是王利胜却坚持“我希望自己退休也能在井下退休”。
如今已是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掘进一区副区长的王利胜,只要上班依然会下井检查,改进问题,时时刻刻把党的信任、组织的关心,作为自己不断前进的新起点。今年年底,王利胜就要退出生产一线。回望这些年他还是挺不舍的,“希望有机会去我以前战斗过的地方看看,打过的巷道上走一走。”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