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I13版
发布日期:
柯永文:奋战近30年的“血防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贵池县曾是被周恩来总理点名的血吸虫“全国十大流行县”之一。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血防人”加入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持久战中。池州市贵池区血防站副主任医师柯永文就是其中一员,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田间查螺、灭螺,也曾夜里走访农户采血取样,又承担了救治和教育工作。正是在他们一代代“血防人”的努力下,贵池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被总理点名的血防重点县
  “曹村大肚怪,没女肯嫁来。人死没人抬,尸首没人埋。大屋没人住,蒿草没街台。”这首新中国成立前就流传的民谣,是贵池当年血吸虫病流行的历史见证。人患血吸虫病后,身体消瘦,四肢乏力,严重者肚大如鼓,影响生产、生活,甚至生命。
  1955年11月,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伟大号召。1957年4月20日,周恩来总理签发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指出:“安徽省贵池县棠溪乡碾子下村,百余年前有120户,现在只有曹雨金一户4口人,其中有3人仍患血吸虫病。”1955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发出《关于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确定宣城、歙县、贵池为血防重点县。自此,贵池坚决打响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
  这是一场持久又艰难的战争。“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烧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血防站的。”这便是当年广大“血防人”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池州市贵池区血防站副主任医师柯永文也是其中一员,并为此奋斗了近30年。
  “血防人”远看是“要饭”的
  1992年,柯永文来到原贵池市血防站观前血防组上班。“那时候交通条件不好,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都要住在村里。”柯永文告诉记者,那时候农村的卫生环境差,他们住在村部或者村民的家里,跳蚤、蚊虫总是扰人无法入睡,但对于“血防人”来说,这并不算苦。
  柯永文说,那时,在春、秋季血防工作的关键时期,驻扎在农村的他们一般白天到田间查螺、灭螺,晚上挨家挨户跑农家,采集血液和粪便样本,开展血吸虫病检查。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释放尾蚴到水里即为疫水,人和哺乳动物接触疫水而感染,所以查螺、灭螺是血防工作的重要部分。“每走7步查一框。”柯永文说,在内陆沟渠查螺时,有经验的老同事们会向他们传授书本上没有的经验。“蹲下去,放下查螺框,将框内钉螺全部捡起,再查下一框。”这样的动作,柯永文和同事们一天要重复很多遍。一线的“血防人”在田间地头、沟渠河边,一天接着一天查,一个村接着一个村查。“通常完成一个村查螺、灭螺需要2-4周时间。”柯永文说,也正是由于长时间室外工作,“血防人”个个都成了“烧炭”的。“因为还要拿根棍子防止有蛇,我们一个个就和要饭的一样。”他笑着说。
  连续9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低于1%
  2005年,因工作出色,柯永文调到贵池区血防站防治股工作,先后承担全区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医疗救治、血防信息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2006年,柯永文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柯永文总结,这些年来,贵池区的血防工作主要经历了群防群治、分类防治和传染源控制三个阶段。他介绍,群防群治阶段是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以消灭钉螺为主,大规模开展水利兴修和农田基本建设,压缩了钉螺生存环境;分类防治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由于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问世,这阶段血防工作主要是“以人畜扩大化疗为主、辅以易感地带灭螺”的策略;传染源控制阶段是从本世纪以来,采取的是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我们贵池在全国率先开展‘三改一控’试点血防。”柯永文告诉记者,“三改一控”是指“改水、改厕、以农机替代耕牛、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流行”,这一做法取得成功,使血吸虫病防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柯永文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底,贵池区86%的有螺面积被消灭,全区连续9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降至1%以下,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这个曾使无数家庭家破人亡的“瘟神”,在一代又一代“血防人”的努力下,正在逐步消除。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朱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