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草原之子”廷·巴特尔:让草原绿起来,帮牧民富起来
  66岁的廷·巴特尔跟草原和牧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上周,他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致富路上的奋斗者
  47年前,19岁的廷·巴特尔离开家乡呼和浩特,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放羊、打草、种树、剪羊毛……凡是牧区生产、牧民生活需要的,他都一样样琢磨、弄懂、学会。
  有一年,嘎查乳品厂因连年亏损准备停产。廷·巴特尔知道后,想方设法协调来一批生产设备,将手工生产变为机器批量生产。后来厂子扭亏为盈,牧民们还得到分红。
  廷·巴特尔肯吃苦、爱钻研,很快成为知青“标兵”,21岁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嘎查长。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廷·巴特尔说:“草原需要有人来建设。”他把机会拱手相让,从此在草原扎下根。
  为进一步带领牧民致富,2003年,他自掏腰包建起牛业扶贫公司,并承诺“公司赔了算我的,赚了都分给牧民”。
  之后的十几年,公司收入都拿来为牧民缴纳医保费用,对考上大学的牧民子女资助,给购买优良牛种、搞棚圈建设的牧民补贴。2018年公司解散时,他把公司235头牛和16万元全部资产分给牧民。
  绿色发展排头兵
  漫步在廷·巴特尔家的牧场,只见天蓝水碧、草长莺飞。“三四十年前这里却是牧草稀疏、白沙遍地。”廷·巴特尔说。
  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分到基础母畜,牧民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养殖规模渐渐超出草原承载力。萨如拉图雅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草场沙化更为明显。
  “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能恶化下去,得赶快想办法。”廷·巴特尔挨家挨户号召人们围栏轮牧,但接受者寥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86年,他卖掉自家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封育,第二年打下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看到效果,纷纷向他学习。
  “保护草原生态,减轻草原负荷,还得从养殖上做文章。”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后,用更多心力解决草原生态与牧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98年,他把家里200多只羊全都卖掉,改养肉牛,还琢磨出一套“蹄腿理论”。“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他耐心地向牧民们介绍、解释、示范,学他“减羊增牛”的牧民越来越多,草原渐渐恢复“元气”。
  步入晚年仍发挥余热
  “现在大伙儿想增收,可以朝‘四点平衡’努力,也就是收入最高、支出最低、劳动强度最小、生态最好。”在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前,廷·巴特尔正在给到访的牧民们讲解增收的好办法。
  牧民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不时向他提问。“把牛控制在多少头比较好?”“过冬掉膘太多怎么办?”……廷·巴特尔一一进行耐心解答。
  有一次,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0多名想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来找廷·巴特尔学习。年轻人回乡创业的这股热情深深打动了廷·巴特尔,他越讲越起劲,从自己设计的棚圈设施,到自建生态鱼塘,再到家里的循环节水网络,都详细演示、讲解。年轻人学得十分投入,在他家待了一整天。
  40多年前,廷·巴特尔做了扎根草原的人生抉择,风雨砥砺,昂首奋进。如今,步入晚年的他依旧发挥余热,初心不改。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