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强降雨在我省淮河以南地区“大耍威风”,全省有46个气象站点累积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省城合肥多次冲上全国降雨量前十榜单。截至当日20时,全省有1142座水库超汛限水位。气象部门预计,9日主雨带仍在淮河以南滞留。不过,10日以后我省将迎来一段以晴热为主天气。
暴雨如注,合肥降水量全国排第一
8日早上,合肥市区上空黑云压境,随雷声隆隆,风雨大作,暴雨如注。上午9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8时到9时,合肥市一小时降水量达62.9毫米,在全国降雨量排行榜上高居榜首。接下来几个小时,降雨强度依旧不减。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9时到14时降水量排行榜上,合肥市又以176.3毫米的降水量排在第一位。截至16时,合肥市小时雨强和24小时降水量均排名全国第一,其中24小时降水量为187.8毫米。
记者注意到,这次强降雨过程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南地区。截至8日11时,全省有霍邱县、合肥市、长丰县、淮南市等4个县市发布了比较罕见的暴雨红色预警。据省气象台观测,日0时至16时,全省范围内有149个站点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46个站点超
100毫米,最大的霍邱县长集镇站点207.7毫米。
即将离去,“梅姑娘”变身“梅超风”
据气象专家介绍,8日上午到下午,在长江流域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维持着一条降雨带,对应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切变线(梅雨锋),在雨带上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发展,随着上游源源不断的水汽补充,导致江淮部分地区出现了单小时20毫米以上的多次强降雨。到昨天下午,随着对流系统东移,安徽降雨渐渐趋缓。
根据省气象台前期发布的消息,我省南部和江淮之间分别于6月10日、12日进入梅雨期,主雨带呈南北摆动状态。据省气候中心统计,我省淮河以南平均入梅时间为6月16日,出梅时间为7月10日,梅雨期长度平均为24天,梅雨量江淮之间为270毫米,沿江江南320毫米。专家分析,我省入梅时间、梅雨期长度及梅雨量年际变化大,去年梅雨期长达60天创历史纪录,今年梅雨期有多长尚待观察。不过按常年的情况看,梅雨期距离结束已经为时不远了。
眼看就要离去,“梅姑娘”昨天一发威变成了“梅超风”,给淮河以南地区带来了一轮强降水。据省水文局实时监测数据,截至7月8日20时,全省有1142座水库超汛限水位,其中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1116座;有905座水库堰顶溢流(无闸门控制)。
雨势减弱,10日后以晴热天气为主
据气象部门预计,日我省主雨带仍位于淮河以南,部分地区有大雨到暴雨,同时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雨强30~50毫米,局部超过50毫米)、雷暴大风(8~10级,局部超过10级)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10日全省雨势将减弱,白天江北东部部分地区还有降水。10日夜间起至15日,全省大部分地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将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最高气温35℃~37℃,局部超过37℃。此外,12日至14日淮北部分地区有一次雷阵雨天气过程。
今后几天具体天气情况为:日,全省阴天有阵雨或雷雨,其中沿淮淮河以南中雨到大雨,局部暴雨。10日,江南多云;江北阴天转多云,大部分地区有阵雨或雷雨,东部部分地区中雨。11日,全省晴天到多云。
省应急管理厅昨日发布暴雨预警,提示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地区。根据防范要求,需重点关注中小河流及水库汛情,防范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山洪、地质灾害,做好大风、雷电和冰雹的防御措施。同时,做好河湖库塘水情的监测和安全管理,加强巡查防守;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及时排查和消除隐患,提前转移危险地区人员;充分考虑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水陆交通、户外施工作业、旅游观光、夏令营、群体性活动等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做好水上漂流、水面景点、山区景点等的安全管理。还要加强值班值守和信息汇总上报,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充分做好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准备。罗艳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余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