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然而,安庆市望江二中退休教师施洪源对其情有独钟,痴迷根雕创作30余年,至今已创作出500多件不同主题的根雕作品。特别是退休后,施洪源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此,跋山涉水,冒着摔下悬崖的危险寻找材料,创作各类不同主题的根雕作品。有栩栩如生的仙鹤,有体育运动的各类项目。根雕对于他来说已不是单纯的雕刻艺术,而是雕刻“生命”。
感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施洪源今年64岁,退休前是一名体育教师,从事根雕创作已经30多年,在当地颇有名气。在他的“祥瑞百鹤图”根雕作品展厅内,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看到,假山松树之间,一只只神态各异的仙鹤,或亭亭而立,或翩翩起舞,或引颈高歌,或低头觅食。透过薄薄的一层蜡,可以清晰地看到树根的原始纹路。
施洪源说,他从小就喜欢绘画雕塑,热爱体育运动,自己从事根雕创作这么多年,但从未专门学习过,完全是靠自己的悟性自学成才。1970年,施洪源随父母从上海下放到安徽望江县的一户农家。农户门前有一棵参天古樟树,盘根错节裸露在外的树根给他幼小的心灵很大的冲击和震撼,这棵樟树也成为了他对根雕艺术热爱的启蒙。
“真正开始根雕创作是在1985年。”施洪源回忆道,一次他去朋友家玩,在院子里无意中发现一老树根,觉得像一位体操运动员,姿态优美。他如获至宝地带回家。刹时间灵感的火花闪过,施洪源突发奇想,要搜集众多神似体育运动项目的树根,将奥运会所有的项目都用根雕的形式展示“我搜集的树根基本都保持原貌。”施洪源说,根雕作品的神韵主要归功于大自然本身的鬼“树根本身的模样占到作品的99.5%,我的加工雕琢只占0.5%。”在他看来,根雕的最大特点是原生态的,没有经过胶水粘接,所以寻找优质的树根是创作的核心所在。
两年凑齐“北京冬奥会”
由于自己退休前是体育老师,施洪源特别注重收集和创作体育素材的根雕。比如“北京2022冬奥会”这几个根雕大字,施洪源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搜集。“汉字都是树根天然形成的,‘北’字很早就有了,但‘京’字一直没有找到,空闲时候我就去山林寻找,还让村民帮忙留意。”施洪源说,有一次他听村民说有块树根特别像汉字“京”,他不顾家人反对,专门驱车跑了一百多公里去山林,果然发现很像“京”。施洪源说,就这样找了两年才凑齐“北京冬奥会”几个字。
施洪源还曾专门为我国著名跳高选手张国伟创作了一件名为《跳高》的根雕作品,并在一侧的杆子上雕刻了2米40的字样,鼓励张国伟跳出佳绩为国争光。“其实体育本身也是形体美的体现,与根雕艺术中树根铿锵有力的造型遥相呼应。”施洪源说。
施洪源的作品大多是围绕体育项目来制作,目前已经将冬奥会和夏奥会的所有项目都创作完毕了,准备在冬奥会开幕之前去北京做一次展出。
不会为根雕破坏自然环境
施洪源特别强调,他不会为了寻找作品而破坏生态,所有的树根都是在水沟边捡到的或是山崖里发现的,甚至有些是在农户家的柴堆里寻找到的。为了寻找合适的树根,他五年来跑了近两万公里,越是地貌复杂的地方,树根就越丰富特别。
施洪源现已完成的500多件作品,资金投入非常大,但他始终舍不得卖自己的作品。施洪源说,曾有人出高价准备买他的一匹马,但是被他婉言谢绝。因为对他来说,根雕难有复制品,况且他的作品大都是天然造型经过细微加工形成的。
埋头根雕不仅丰富了施洪源的晚年生活,也让他对人生多了一种追求。他向记者坦言,他打算一直干下去,直到自己干不动的那天为止。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