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和亲手缔造的人民军队,凭借手中简陋的武器装备,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功勋兵器,见证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史,见证了我们这支军队一路跋涉的征战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功勋兵器也是一本本书、一面面镜子。今天,让我们与其中的一些功勋兵器来一次心灵对话。
跋山涉水,“走”完长征
【五八七号山炮】
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达陕北时,最初携带和缴获的重型武器装备已所剩无几。其中,军博收藏的一门编号为587的山炮堪称“传奇”。
这门山炮名为“七生五过”。“生”在当时是英文“厘米”的音译,“七生五过”是7.5厘米口径的意思。该炮炮架为双轮单脚式,木轮,炮管短粗,最大射程4300米,由上海兵工厂在1927年制造。它身经百战,曾与红军将士一道突破乌江、转战乌蒙山、抢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战士们赞誉它“山炮一响,胜利就有希望”。
和很多红军的武器装备一样,这门山炮是战利品。1935年2月,湘鄂两省国民党军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多种原因,红军暂时放弃苏区,准备北渡长江,转移至湖北创建新苏区。当时,鄂军纵队司令兼第58师师长陈耀汉以为可以拣个便宜,命令所辖两个旅先行出发,与自己和西面的张振汉所部合力截击,歼灭红二、红六军团。
不久,消息传来。红二、红六军团一举全歼172旅。陈耀汉闻知消息立即掉头南撤。贺龙、任弼时、萧克分析判断陈耀汉南窜,必经桃子溪。于是,萧克、王震带领两个团冒雨急行军赶到桃子溪,对敌发起猛烈攻击。
此战,红军歼敌1个师部和近两个旅,缴获大量武器弹药,587号山炮就是其中之一。红二、红六军团取得的战果,令国民党当局十分震惊,于是展开更大规模的“围剿”。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这门山炮便随着广大指战员踏上漫漫征途。
长征中,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人抬马驮,甚至在过草地时都没有丢下这门炮。草地数百里处处有泥潭,炮身太重无法拖行,官兵就想办法,把炮拆分开来,分头肩扛人驮。这一过程中,红军战士牺牲了一个又一个,可更多的人前仆后继,硬是把它抬到了陕北。这也是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元帅一直惦记并找到了这门炮,把它捐献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土地革命战争馆中的一件重要展品。
边修边战,屡创奇迹
【“功臣号”坦克】
在抗日战争中,认识到坦克的巨大威力后,我党在尚不具备建设装甲兵部队条件的情况下,就积极着手培养相关人才。
1936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安排当时在苏联学习的干部转学坦克、炮兵等军事技术,为我军奠定了人才基础。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我党及时安排人员搜集日军的坦克及相关器材,并在沈阳九一八工厂发现了几辆日本97式坦克。
成功吓退敌伪人员后,我方人员将两辆坦克开出工厂。之后,一辆坦克被敌特分子破坏,另一辆坦克受损严重无法行进。我方人员不顾安危,再闯沈阳九一八工厂,抢回一车器械,最终将坦克修理好。这辆幸存的坦克就是后来的“功臣号”坦克。
这辆坦克加入人民军队序列后,先后参加了绥芬河剿匪、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因其资格老、车龄长,坦克手索性称它为“老头坦克”。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攻打锦州作战中,“老头坦克”因故障太多,本来没有承担任务。在车组成员坚决要求下,它才有了上战场的机会。战斗中,其他3辆坦克都被击伤无法作战,“老头坦克”也连连遭袭。车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出入坦克,边修边打,一直冲到国民党军城防司令部,迫使敌军打出白旗。战后,“老头坦克”被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命名为“功臣号”。
平津战役中,“老头坦克”在敌人集火打击情况下,摧毁敌人一个又一个碉堡。特别是在进攻金汤桥战斗中,它主动出击,吸引敌火力,先后摧毁敌3个暗堡、5个火力点,率先攻克金汤桥。
1949年,由99辆坦克、50辆装甲车组成的装甲部队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功臣号”因立有卓越战功,成为装甲部队方阵的头车。后来,“功臣号”坦克光荣退役,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攻城拔寨,自制利器
【“飞雷炮”】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兵器展厅里陈列着一门特殊的“火炮”。这门“火炮”的发射筒口径达350毫米,单次抛射炸药量达10千克,攻击距离300米,能在半径20多米的范围内产生强烈毁伤力。这种“火炮”被称作“飞雷炮”,实质上是一种炸药包发射筒,曾在解放战场上大显神威。
“飞雷炮”的发明人是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第4纵队11旅工兵连连长聂佩璋。聂佩璋受过专业教育,擅长爆破。1945年调入太岳一分区后,聂佩璋发现,在攻打日伪军炮楼碉堡时,八路军和民兵面临火力不足的状况。为了让战士在较远距离攻击对方炮楼碉堡,聂佩璋萌生了研制炸药发射筒的想法。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大举进攻晋南解放区,修筑了大量“伏地堡”。这种工事十分坚固,只有射击孔以上的部分高于地面,易守难攻。这让当时正在集训4个旅工兵骨干的聂佩璋再次动起了脑筋。他改进了之前尚不成熟的炸药发射筒制作工艺,以汽油桶作为发射筒主体,在筒身上加铁箍以增加强度。经过多次试验,抛射筒可以抛射炸药包,“飞雷炮”由此诞生。
1947年9月,聂佩璋所在第11旅参与攻打陕县作战,首次亮相的“飞雷炮”对着陕县城墙一阵猛轰,炸开几个大口子,官兵们一拥而上,只用三四个小时就拿下陕县。
此后,“飞雷炮”不断改进,加装了瞄准装置、筒座、脚架,有的还加装了机械击发装置。在一次军事训练汇报演习中,部队专门演示了“飞雷炮”,刘伯承、陈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1948年,淮海战役进行到第二阶段。国民党军第12兵团在双堆集依托有利地形构筑了大量地堡、交通壕,还把几百辆汽车连成一圈,用沙土装满打造了一条核心防御圈,构成里外三层的防御体系。
战斗打响后,解放军180余门“飞雷炮”进行了3轮齐射,国民党军伤亡惨重。“特大威力炮”的火力覆盖造成了敌军心理上的极大恐慌。在“飞雷炮”助攻下,解放军只用半个小时就摧毁了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号称固若金汤的工事群。战后,发明“飞雷炮”并参与攻克李围子的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1旅工兵连荣获“飞雷立功”奖旗。当年第11旅工兵连在李围子战斗中使用的这门“飞雷炮”,也于1959年被军博收藏。
除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外,“飞雷炮”还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战功。后来,“飞雷炮”作为一种非制式过渡性武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它见证了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艰苦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克敌制胜的非凡历史。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