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井拔凉
  □蚌埠江锡钰
  盛夏来临,各种避暑方法风行网上。受此感染,我也诌了几句顺口溜,发在朋友圈里:西瓜空调绿豆汤,古今避暑多良方。最思当年插队日,树下瓢饮井拔凉。原以为“井拔凉”这个词一些年轻人可能没听说过,没想到他们还是纷纷为我这几句顺口溜点赞。看来,他们还是知道这个“井拔凉”的。这也可能与近年来流行的一句网言网语有关,那就是年轻人爱说的“我心拔凉拔凉的”。
  不过,我说的“井拔凉”是名词,而不是形容词。我以为,“井拔凉”中的那个“拔”字,若恢复它的动词本义,最为传神。“拔”字,本身有动词“冰镇”的意思,比如我小时候就常听姥姥和父母说“把它放到凉水里拔拔”,这个“它”可能是一个大西瓜,也可能是一块凉粉或一碗剩饭,目的就一个,使它们迅速降温。在那个没有冰箱的时代,“拔拔”可是一般人家饮食降温的首选。不仅如此,“井拔凉”中的那个“拔”字,还能使人自然想到水是从井里“拔”(提)上来的,这“井拔凉”还可以把人体的热量从身体里“拔”出来。
  “井拔凉”这个词不仅意蕴丰富,而且时代印记显著。小时候,我们家住的巷子里,有口砌着井栏的水井,家家户户都是用吊桶打水,或者到街上去买“河水”。井水清冽,可以直接饮用;河水浑浊,要用明矾在缸里澄清后才能饮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们家搬到母亲单位的家属宿舍,仍旧没有自来水。不过,每排5家有一口被姥姥称作“洋井”的手压井。过了“60年”,生活逐渐好转,我们家夏天偶尔也能吃上西瓜了。每次父亲买瓜回来,都要我们“去压一桶井拔凉回来把瓜拔拔”。于是,我们大呼小叫抢着去压水抬水。谁不想早点吃上那个大西瓜呢!
  1968年到1974年,我在皖北插队时,“井拔凉”就是我们日常的饮料了。一开始,我们并不明白社员所说的“茶”和“水”的区别,后来才知道,他们说的喝水,就是拿起水瓢从缸里桶里舀生水喝;而喝“茶”并非指放了茶叶的水,而是指烧开的水。自然,保温的水瓶就被他们叫做“茶瓶”。
  那时,队长带着大伙下地干活,总要带个水桶和水瓢,中场休息时,就到附近的井里打一桶“井拔凉”,凑到荫凉底下,大家端着水瓢轮流喝。碰巧,队长一高兴,还能从口袋里摸出一小包糖精放到水里,那大家喝得就更高兴了。这就是我在顺口溜里说的“树下瓢饮”。
  “井拔凉”的时代渐行渐远了,但那个时代的记忆,还真有点像“井拔凉”,有点甜丝丝,也有点苦涩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