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红版
发布日期:
祖孙做作业
  □合肥周国勋
  读小学三年级的孙子要养蚕,我觉得很奇怪。时下乡村里也很少见到有人家养蚕,一个城里的小孩怎么想起这档子事来?原来,小学《科学》教材上有一章专门讲蚕的知识,老师布置了课外作业:养十几只蚕,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情况。也许老师没有硬性要求,但孙子是个听话的孩子,当真起来。
  养蚕要采桑,采桑的事必然要大人帮忙。孩子的爸爸妈妈上班工作,少有闲暇,爷爷奶奶义不容辞。城里桑树少,桑叶不好弄。我好不容易在附近的河边找到一棵桑树,只是手能触及之处,叶子早被人摘走了。我准备爬到树上去摘,转而想到,一个老人家爬树,不文明,不安全,只好作罢。我又找了很多地方,皆空手而归。据说网上能买到桑叶,可远水解不了近渴。
  看着蚕宝宝饿得慌,孩子急坏了,就到小区里摘了一些桃树、杏树、李树的叶子,蚕宝宝一口也不吃;又去采来香樟、青枫、梧桐的叶子,仍然一口不吃。我告诉他,我们养的是桑蚕,除了桑叶一般不吃其它树叶。
  下午,孩子去上兴趣班,离家有些路程。下课后,我骑电动车带他回来,一路上都在注意哪里可能会有桑树,几次停车到茂密的杂树林里寻找,都没有见到桑树的影子。我打起了退堂鼓,孩子却坚持再找找。我们继续往前走,就在不远处,竟然真的发现了两棵桑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我向孩子竖起了大拇指,小家伙得意地笑起来。
  桑树不大,但枝繁叶茂。我赶忙采摘起来,孩子也要一试身手,够不着,我就把柔软的枝条压下来,并告诫他不要弄断树枝。不一会儿,我们的额头上都渗出了汗水,估计能管蚕宝宝吃上两三天,不多摘了,留着慢用。后来,我又去摘了多次,彻底解决了二十多只蚕的“吃饭”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
  除了采桑,其余蚕事,如给蚕搬家、喂叶、出便便、换垫纸等,多是孩子独立完成,并按照老师要求,对蚕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变化,进行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
  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孩子终于完成这份特殊的作业。在养蚕的实践中,他加深了对蚕的了解,增强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采桑养蚕的亲身经历给他提供了翔实的作文素材,孩子的观察日记写得生动有趣,小实验文章也写得有条有理;孩子还搜集关于蚕桑的古诗词,朗读背诵,“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等诗句已烂熟于心,受到文学之美的陶冶;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那就是在寻找桑树的过程中,孩子更懂得了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
  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作业也不容易啊,其中也有我的一份汗水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