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历史之间的对话——读刘统的《火种》
  □合肥苏天真
  刘统的作品我是一直关注的。拿到他的《火种》(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一下子为书籍装帧之美所吸引。我最初的感觉是宏大的,就如同站在历史现场,全面系统地还原了当年的场景。
  这部洋洋40万字的新著,作者倾其全力溯源了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它纵跨百年,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为轴心,横向囊括了张之洞的君主立宪、五大臣出洋考察立宪、废科举办新学、小站练兵等新政。于是,就有了刺客与暗杀,连续的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家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这一切使爱国人士极为焦虑和悲愤。革命党人纷纷奋起,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清王朝,才能救中国。然而,由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内部纷争不断,龃龉和内斗消耗了革命斗志,加之“排满”、主张立宪保皇等立场,严重误导了人们的思想,终使共和梦碎,革命成果旁落。中国究竟向何处去?爱国的志士仁人,又开始了新的道路探索和寻找,这给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有限的宽松环境。于是,就有了一批新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出版,预示一个新文化时代的来临。陈独秀以文会友,结识了包括党的奠基人之一李大钊在内的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新青年》展开的反封建斗争,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们认为,要改变中国黑暗、落后的面貌,必须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思想,就是“主义”。于是,就有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在《新青年》上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个标志,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李大钊、陈独秀等影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了著名的《民众的大联合》,充分表达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条道路,鼓动广大穷苦大众也行动起来,掀起一场人民的革命。这篇文章显示了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魄力。受到革命先驱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的影响,毛泽东终于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是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情况下的最后选择……书中所列材料不可谓不翔实,人物事件不可谓不生动,言之凿凿,中肯有力。对于重大题材来说,它尚嫌自然,粗疏简略,因为它的每个分枝都可延伸出一个又一个四十万字的专著,好在这些分枝虽然点到即止,却也神采奕奕,十分典型。故而主干十分扎实,并活力四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经受着炼狱般的严酷考验。外部的一次次围追堵截,内部的一次次争斗分裂,受制于人,妥协迁就,教条盲动,还有无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背叛……历经无数次生死抉择,终于从幼稚、盲动、冲杀、失败、彷徨中跌跌撞撞走来,在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领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从而走向成熟,走向一个个胜利。至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即将照亮中国。
  “寻路”是该书的亮点。《火种》作为一部具有创新性、富于时代感的历史专著,突破了传统党史、革命史著述的分期节点,服从于“寻路”这个创新主题,不仅与该书“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的主题相映衬,也是该书思想的火焰。
  初读《火种》,有些许急躁,便觉得文字很清淡,直至细细品读,才发现平实的文字,散发着一丝丝灵气,萦绕在字里行间,一幅幅历史册页,以点带面地展现出20世纪前三十年的风云际会。作者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讲活党的创业之艰辛,与革命新征程的来之不易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鲜活场景与硬朗的文字巧妙结合,恍然间,读者成了文字的主角,每一个字节都在轻抚你的神经。而令我折服的,倒不是其立论与观点有多么的新颖,多么的深刻,而是作者对原始史料的爬梳剔抉。
  《火种》是一部文笔流畅,叙事风格独树一帜的著作。纵观全书,作者饱含深情的文字,使专著语言甚是精炼,仿若多一个字或是少一个字便使作品失去原本的韵味。如“写在前面的话”第八段第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是一个“寻路”的过程。寥寥数语,却引出后文关键线索。其次,越是耳熟能详的题材就越不好写,而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以事件和人物为线索,注重第一手资料,追求原始版本,“不但要读档案和原始资料,还要实地考察”,将过往与现实连结,融入历史、文化、人性,突显了作者善于叙事,娓娓道来的文风。以历史的语境,殷殷的人性关怀,把历史感的反思隐藏在文字背后,嶙嶙突兀,凛凛寒生,使得作品雅致高远,思想深邃。
  历史如同一列奔腾向前的火车,途中不断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于此之时,我们不能不对作者以史为主,评述次之,令读者在阅读丰富的史实后自我感同,具有直指人心作用的文字表述,表示由衷的敬意。尤其是对陈独秀、张国焘、汪精卫等人物和事件,竭力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还原其本来面目,并冷峻有力地指出危机,这种不刻意拔高、不轻易评论、不预设立场的客观中性的写作精神,弥足珍贵。
  “寻路”,或许就是《火种》一书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那些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的思想和心路历程,那些红色的故事,生命的赞歌,终将回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