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洪放
短发,宽额,说起石头来,目光精亮。他背后是一幅国画家焦亚新创作的《米芾拜石图》,而在图的两边,配有一幅他自撰并由书法家韦明升书写的对联:金沐灶五德并行,石茶禅三味一体。我问:何谓石茶禅三味一体?
刘松林答曰:俱为人生之悟。于赏石品茶参禅之中,则此三味,乃人生之真味也。
大石馆主人刘松林,数年间多次拜谒米公祠,与石丈晤对,静默之中,感受石之灵气,雅气与浩然气。或许正是米公当年所拜之敬之的这一方大石,让刘松林不止一次地体会到了人与石的交接、互化与圆融。回望来路,这个四十岁刚过的合肥男人,与石盘桓却已有近三十年。如今,他是市级巢湖赏石艺术的传承人,也是合肥赏石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说起石,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他的先祖本是巢湖边上的大户人家,生于1817年的刘庆昌,即是最早的巢湖赏石大师;稍后,虽世道艰难,家道中落,但整个家族仍保持着爱石敬石的雅好。十来岁时,刘松林便经常跑到郊外山野,捡寻石头。及至师范毕业,他便暗下决心,要将祖上赏石艺术真正地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当时,他已从单纯的寻石,走向了置石、叠石。事实上据他的考证,合肥虽一向被视作“无石之地”,其实不仅有石,且石种丰富,品相美好,质地优良。除了著名的巢湖石外,还有大别山榴辉岩、大蜀山火山石、紫蓬山沉积岩、庐江铜矿石、合肥玉等。这些石头,经亿万年风雨,得天地之造化精华,虽然沉于泥土,但仍然灵性十足、可爱动人。
“这些石,昭示了合肥有石,且有好石!所以,在感石、寻石的基础上,我建起了合肥大石馆。我要把合肥石,也就是巢湖赏石艺术,推到前台;将它们的美,推介给更多的赏石爱好者。”刘松林自信而笃定。
读《红楼梦》,刘松林往往更喜欢它叫《石头记》的名字。在一堆巢湖石中,他奇迹般地真的遇到了一块石头,其形似书,其纹理深邃,其质灵动,其韵悠远。他惊呼:此不亦是石头记吗?他颤抖着,再看,再悟。这就是真的石头记啊!他面对着石,好像能听见红楼儿女们的浅吟低唱,仿佛能闻见他们心如天高却红颜薄命的哀叹……他尤其喜欢这块《石头记》,每逢明月之夜,或者大雪之时,他总要看着这石,回味石头背后的故事。
而刘松林的另一块赏石代表作《哺育》,更是深情动人。白色的立石上,一位母亲怀抱婴儿,正安静地哺育。圣洁,美好,将人世间的大爱,通过一方小小的石头,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在其巢湖石代表作《米芾拜石》中,他选取了两块巢湖石,一块形似米公祠中的石丈,另一块则宽袍颔首,极似米公。他将二者组合起来,米公拜石之虔敬,之文雅,便跃然而出。场景感极强,且有故事性,这实是赏石艺术的深层次创作。
悟石之极致,是把赏石当作事业,当作一生的寄托来不断行进。刘松林对此有两句总结,即“天造奇石,人赋妙意。”
果真就是人赋妙意。此意幽远,沉静;此意,高古,遣怀;此意,雅洁,畅美。天造奇石,假如没有人赋妙意,那也只能是尘归尘,石归石了。
花能解语,石能解人。赏石艺术,就是读石悟石的艺术。每有奇石,刘松林总是静对细赏,石萦于脑,驻于心。或有电光石花闪烁,那便是他即兴得来的石的命题。好的命题,是赏石艺术的气眼。气眼一活,石体通明。命题之后,往往得漫长的配座。他不急,耐得住性子。他必得把石看活了,才在灵光乍现中为石配一方无懈可击的石座。在他的许多作品中,石座与石之间,根本看不出人工的痕迹,似乎都是出自天然,本就是机杼一体。他的赏石艺术真个做到了“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尽缩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而他之于石,则是“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
2017年,巢湖赏石艺术正式进入包河非遗名录;2019年,又成功晋级合肥市非遗名录。而这,也正是刘松林心目中的“立石”之举。他想让合肥石、巢湖石立起来,让更多的人与石相对,在赏石中寻得人生趣味,获得人文意味。他组织了多次巢湖赏石艺术展,在国内外展览和比赛中,他的赏石艺术作品不断被展出、获奖。他从不卖石,所有的石,都如朋友兄弟一样,要么藏在大石馆中,要么借展于文化场所。“我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能热爱起赏石艺术,并推动合肥赏石艺术的不断提升。”他的立石,是要立合肥石的名头,立合肥石的雅趣,立合肥石的品位,立合肥石的现在和未来!
我问松林:如今,巢湖赏石艺术算是初步立起来了,下一步,当如何?
传石!刘松林毫不含糊。赏石艺术无论从自然要素还是人文要素上看,终结点还是传石。美观性、知识性和教育性,正是赏石艺术社会化的方向所在。作为一个赏石艺术传人,巢湖赏石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刘松林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合肥市第六十一中的副校长。也正因为这个身份,他在合肥地区最早将赏石艺术引入课堂。他为孩子们展示奇石,带领孩子们了解石头的过去,感知石头所隐藏的科学、人文与奇幻之境。孩子们每每端详着奇石,总能在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中,为一块块奇石再次插上翅膀。孩子们也因此喜欢到野外寻石。他们把寻来的石头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一道为石头命名。他们看着石头的形象,总让刘松林想到自己当年寻石的快乐。
“传石,传的是石之意味,石之神韵,石之灵魂。”刘松林说这传石,将是他未来最重要的工作。“我们正在申报省级非遗。现在,有了这些爱石的孩子,合肥石、巢湖石赏石艺术,岂能不更加蓬勃、葳蕤?”
我点头。我坚信: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