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李爱新
多年前,我们夫妻俩从农村来到了城市,租住在了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内。
生性善良的我,有点儿腼腆,也不善言辞。每天清晨,就和老伴出去干着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中午啃上几口自带的馒头,就着腌制的咸菜,喝一点凉水充饥。我们俩,经常是累到很晚才回到家。我们用赚来的一点收入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就连我喜欢抽的几元一包的香烟,也因为经济拮据和对书籍的爱好而戒掉了。那些年,在打工之余,除了家人的相伴,就只有书籍一直陪伴着我。
那时候,一间书房对于一个刚刚到城市寻求发展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也买不起一件新衣服。然而,就是在那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我每每遇见喜欢的书时,便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城里的各大书店、地摊以及旧书市场等,都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场所。久而久之,家里的书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已达五六千册。本来就很小的租住房,除了一张能睡的床和一点必要的生活用品之外,到处都堆满着书籍。为此,老伴整天唠叨着:“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了,整天买这些破书干啥,能当饭吃吗?”我总是笑着回答:“老伴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虽然现在咱们生活得苦点累点,只要通过努力,相信生活会逐渐变好的。这些书可都是精神食粮啊,将来俺俩养老说不定就要靠它哟。”善良贤惠的老伴闻之也没办法,拌了几句嘴,生了一会气也就算了,毕竟是相亲相爱、患难与共的夫妻啊!
渐渐地,孩子也长大成人了,原先租住的蜗居,实在是太小住不下了。没办法,只好利用这些年的少量积蓄,再向亲朋好友借些钱,按揭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二手房。房子还没有拿到手前,也做了这样的预算:三室一厅,一间做我们夫妻的主卧室,一间是孩子的卧室,稍大点的那个房间,就作为书房。开始装修了,书房的四周墙壁都做上了书架,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客厅的一面墙及阳台两侧,也做上了书架。朋友帮忙,请我省著名工笔画家王道良老师,亲笔给寒舍题写个雅号为“望湖精舍”,并雕刻成匾,挂于客厅中堂之上;同时,又请著名书画家陶天月老师,为书房亲笔题写斋名,曰“香雪斋”。
就这样,经过简单的装修以后,我们全家人就搬了进去。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感到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从此,看书、写字就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而最近几年又学会从网上淘书了。由于书太多,墙壁四周书架上不得已摆放起了双排书,有些不常看的只好打包用纸箱码放起来。
我的藏书多为精装,偏重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浙江古籍、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线装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广陵书社等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书。品种基本以国学典籍、古典文学、文化艺术、中外历史、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军事理论、名人传记及名人著作集、全集、大合集为主,兼藏部分作者签名书等。其中,目前已出的中华诗词曲赋大全集,基本收于书阁,达五百多卷。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别人还在花前月下纸醉金迷的时候,蜗居在书房里的我,点一盏明亮的灯,泡上一杯淳厚的香茗,打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捧着一卷泛黄的古书,就会忘却一天的辛苦和烦恼,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净化心灵;读书,更可以滤除浮躁,愉悦人生。有时候读累了,就会闭上眼晴躺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半梦半醒中,不经意地抚摸一下手中的书,发现书犹在,那种从心底迸发而出的感觉,是多么充实愉悦。
书籍是我的依托,更是我的良师益友,它让我心醉神迷,魂牵梦绕。为此,我要感谢我的老伴这么多年来的理解和支持,由衷地说一声:老伴,辛苦了,你也是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