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双减”细则还未出台已有机构“悄悄”转型
对于新政策如何真正落实,多位专家提出看法和建议
  根据“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那么,学科类培训机构该何去何从?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在合肥走访了解到,已有学科类培训机构“悄悄”转型,转向艺体类素质教育或课后托管等。对于“双减”政策如何真正落实,多位专家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探访
  有学科类培训机构悄悄转型
  7月29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在合肥市蜀山区和一花园小区附近看到,一处门头上写着“书香源”的培训机构大门紧锁,贴着出租转让的告示。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里面的桌椅设施都已搬空。
  记者在该培训机构墙上张贴的宣传资料中看到,该培训机构属于安徽和皖高端教育集团旗下,“专门帮助5至12岁学生提升学习水平,享受领先教育服务的一家课外辅导机构”。课程设置有私人订制“针对性辅导,优生拔高”等。
  旁边一家包子店老板告诉记者,以前经常看到有学生进出上课,周末特别多,“可能是因为国家出台新政策,他们不做了吧。”随后,记者和安徽和皖高端教育集团取得联系,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租金这个月底到期,刚刚搬出去,是因为原有场地太小,打算更换场地。听到记者咨询学科培训,该工作人员十分警惕地表示,他们已经不做学科类培训了,只进行课后托管,另外还从事书法、国画等美术类培训。
  声音
  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要转变观念
  “希望‘双减’政策能引导学生实现真正的成长。落实它,根本在于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家长和学生的学习观。”合肥市教科院院长叶传平认为,“双减”政策中除了对培训机构的整治,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关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课堂教学的改进。对此,他希望教育回归原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快乐发展为核心,社会要转变固有的教育理念,真关心教育,真懂教育。
  由于升学压力加剧,学生参加校外各类辅导班已成为普遍现象。叶传平认为,首先,家长需要转变观念,应该尊重孩子自身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和教育的规律,打破原先的学习观,给学生自由时间,培养学习的自主性,而不是依赖培训机构。他提出了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即家住附近的几个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在学习中培养探究精神,将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正确引导结合起来,可以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此外,他认为,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也要突破传统观念,抛弃“唯分数论”,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孩子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工作者责任将更重。叶传平认为,单纯整治培训机构并不能解决教育的问题,只有家长转变固有观念,学会放手;孩子开始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教育工作者改善教学设计,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达到“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
  尊重教育规律,让孩子们玩好学好
  “学业负担过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一些培训机构设置大量高难度、高强度的作业,强制学生练习,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让孩子产生消极厌学等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合肥师范学院教授吴秋芬表示,培训机构抓住家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从众心理,煽动焦虑情绪,既侵害了家长的利益,又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吴秋芬认为,要尊重教育的规律,要留给孩子足够的玩乐时间,让孩子玩好,才能安心努力学习,“现在有的孩子寒暑假、节假日要上七八个培训班,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
  在她看来,“双减”政策下,首先,培训机构从原来的野蛮扩张转向了规范健康发展;其次,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因材施教;再次,从培训内容上看,从学科培训转向素质教育,针对中小学生进行艺术、文化、科技、劳动、体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课后服务
  “‘双减’背后是‘双增’,学校要在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课后服务、完善质量评价等方面加大努力,体现教育服务的公益性、公共性和普惠性。”合肥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石红星认为,要坚决遏制民办教育学校或校外培训机构过度逐利行为,严禁教育资本化运作。
  石红星表示,要增加课后教育服务,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留在校园,从而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像目前合肥学校普遍开展的“课后三点半服务”,免费给学生课后辅导,合肥市暑期开展的“暑托班”试点等。
  他认为,落实“双减”政策,还需要防范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打“擦边球”的风险。“如果不认真执行‘双减’有关工作要求,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可能把补课转入地下,还需要教育部门监管到位。”此外,他表示,一旦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被禁止,一些在职教师可能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有偿补课,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管。陈梦琪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