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减”政策,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些教培机构已经关停或提前退场,培训市场已现降温苗头。但是,一些野蛮生长多年的教培机构不愿善后,留下退费难、找人难的“烂摊子”,让家长和学员们倍感无奈。
在预付式消费退费难的问题中,关于培训机构退费难的问题尤为突出。记者梳理北京12345热线发现,从7月1日至7月27日,市民反映培训机构退费问题的诉求超过4000件。其中,“双减”政策出台后,仅7月25日至27日中午,涉及培训机构退费的相关诉求就达到1084件。不少市民反映,原本正常经营的培训机构突然关闭停业,有的多次变更注册地址,有的声称遇到了经营困难,后来甚至联系不到相关负责人,退费变得难上加难。
市民申请退费的原因多是与预期不符。多位市民反映,培训机构有虚假宣传的嫌疑。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表示可以大幅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培训机构课堂质量及师资情况与之前所宣传的有很大差别,还有的成人证书类培训机构宣称“免考必过”“考不过就退款”……
记者了解到,此类诉求大都派单至属地市场监管局、教委等职能部门,由他们进行协调处置。还有的协调不成,相关部门建议市民走司法程序进行维权。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记者了解到,造成预付式消费退费难的原因主要有签订合同不规范、部分培训机构将预付费用于金融运作、商家违规成本低等。此外,退费难的另一个突出原因是,有些商家不打招呼,直接关门停业,导致消费者退费无门。
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预付式消费开展过专项研究。公司政府治理事业部总经理付艳华表示,针对商家关门停业导致的退费问题,司法程序是最终的救济手段,但消费者往往因为不熟悉司法程序、没有精力诉讼或者不值得请律师等原因而放弃,导致有些退费问题不了了之。怎样通过有效执法和司法救济切实约束相关机构,是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付艳华表示,相关政策的出台,可以加大对教辅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但应该有进一步的细化措施,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解决可能引发的退费问题,以保证顺利过渡。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