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寻常巷陌,多少英雄曾住
850米的合肥淠河西路,拥有一千多户“光荣之家”





  这里有很多革命英雄,曾在抗美援朝等战斗中浴血奋战;这里有很多科技英雄,曾在“两弹一星”、预警机等领域做出伟大成就;这里还有很多新时代的“平民英雄”,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还在抗击疫情中冲锋在前……在合肥市淠河西路(青阳路-西一环)850米的道路上,团安新村小区居住着330户从青海221基地归来的国之功臣,中电38所则有数千人参与了“中国预警机”的研制,军休三所、四所住着70多位功勋卓著的老战士,901医院则有40多人是前往武汉的“抗疫勇士”……近年来,随着66岁的退休老人陈相珍的搜集整理,这条拥有一千多户“光荣之家”、五百多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三百多个全国各类荣誉称号的道路,开始成为远近闻名的“合肥英雄路”。100多人曾经扛枪打过仗
  退休后,陈相珍一直担任合肥市军休三所第三党支部书记。作为军休所“口述红色革命史”第一人,他开始搜集淠河西路的红色资源,“查资料、看档案、走访、考证,我搜集了很多淠河路上的英雄故事。”
  “首先是革命英雄多。淠河路上的军休三所、四所700多名休干中,扛过枪、打过仗、立过功的就有100余名,不少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陈相珍举例说,军休三所的许宝富,一生战功无数,“先后参加过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从吉林一直打到广西,还在抗美援朝中两次荣获战功。”
  另外,94岁的王道明,曾在辽沈战役中被重机枪子弹击中,身上留下了五个弹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当时轨道上有一颗定时炸弹。为尽快修好道路,他就坐在炸弹上给战友壮胆。”陈相珍对英雄们的故事如数家珍,而他也将多年来搜集到的照片、手稿、档案和勋章等珍贵材料,整理到一个长90厘米、宽和高各60厘米的红箱子里,并用牛皮纸袋整齐包裹,“去年军休三所的抗美援朝老英雄有23人,今年只剩18人了。这样的红色历史材料,我一定要保存好,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两弹一星”英雄迁居此地
  新中国成立后,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开始成为国家的主旋律。而淠河西路上的“科技英雄”们,为国家的自立自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淠河路上团安新村里,有500人是上世纪90年初从青海221基地搬迁而来。据了解,从1958年开始,先后有一万多名科技英雄隐姓埋名来到青海“金银滩”大草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基地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随着基地的关闭,221基地近五万人分到全国536个县市,其中有500名“英雄儿女”来到合肥,居住在淠河路上。“他们当中有全国劳动模范李富学,为造出合格的核武器电雷管,他和队友做了5万次试验。还有30多年前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边陲儿女奖章获得者任铁安,在221基地,他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像过了一次鬼门关。”
  除了“两弹一星”的英雄,淠河西路上还有很多人,为中国预警机的自主研发,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在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原38所)里,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的军工装备专家王小谟,“他是原38所所长,是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另外,还有原38所副所长张德骞,是中国现代预警机第一任副总设计师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九种“英雄精神”交相辉映
  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淠河西路上的居民虽然不用像先辈一样浴血奋战,却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并在新冠疫情肆虐等危急时刻“逆行而上”,成为社会上的“平凡英雄”。
  “淠河路南边的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前身是成立于抗美援朝战场的志愿军第511医院,先后参加过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陈相珍介绍说,医院历史悠久,英雄辈出,近年来更是传承红色精神,在抗疫前线屡建大功。“2020年,医院有40名医疗队员支援武汉,他们在隔离病房里日夜奋战,有的人晕倒了,康复后又第一时间投入战斗。我把他们的事迹,也记录了下来。”
  经过多年来的整理和总结,陈相珍给这条不到900米的道路,总结了九种英雄精神,“分别是两弹一星精神、渡江精神、三线厂精神、预警机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老山精神、抗疫精神、抗洪救灾精神、英雄精神。”
  陈相珍现在担任五里墩街道先锋宣讲团副团长,深入小区、企业、工地上开展宣讲活动,“我们整理形成《淠河路英雄多》的主题宣讲稿,并在各地宣传淠河路英雄人物故事和精神。”
  蜀山区五里墩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詹伟伟则表示,这两年,街道也通过开展“青年先锋说”等活动,让年轻人走进老英模的家中采访,先后录制十多期红色口述史宣讲视频,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四代人传红色史百年党领中国兴”主题宣讲,升级改造了300平方米的“红色口述史馆”,“我们还在筹备‘两弹一星’精神纪念展览活动,希望将淠河西路的英雄精神发扬光大。”朱红英朱琛琛詹伟伟肖玲刘莹莹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