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天气闷热,在铜陵市枞阳县麒麟镇麒麟村里,汪师傅家的小卤菜店生意冷清得很。即便生意不好,他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今年高考,他女儿汪加佳取得了文科665分的优异成绩,以安徽文科第51名顺利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录取,“我们没文化,主要是孩子自己自觉。”汪师傅咧着嘴,跟上门讨教经验的村民说起丫头时,一脸幸福。
感恩父母
没成“留守儿童”
汪加佳住在枞阳县麒麟镇麒麟村,这些年父母在自家一楼开了一家卤菜店。说是卤菜店,其实就是一个小摊子。这小小的摊点基本上是一家五口全部收入的来源。
浮山中学的胡老师是小汪的班主任,去她家里走访时,就发现这个孩子家里朴素得很。“现在农村在家的人少,卤菜生意不好做,她家也没有什么装修,比较朴素。”好在当地政府对他们一家很关照,为他们建档立卡。除了两个孩子,还有年迈的老人,汪师傅夫妇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家里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汪家一直飘着卤菜的味道,这种混杂着油腻和香味的气息,构筑起了汪加佳和弟弟记忆里家的模样。汪加佳记得,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买卤菜的人会多起来,爸妈在凌晨两三点就得起来忙活,一直忙到晚上12点左右才能睡觉,这让她很心疼。“平常的话,生意比较冷清,他们早上一般6点多起来,晚上可以早一点睡,但也很辛苦。”汪加佳说,爸妈身上永远都有卤菜的味道,洗也洗不掉,但她从来不觉得难闻。
作为家中的长女,汪加佳很感激父母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曾为了生计前往杭州打零工,在饭店里做服务员、刷碗,或者在工厂里上班。“村里留守儿童多,即便那个时候很辛苦,他们也没舍得把我放在家里。”从出生到小学整个阶段,有了父母的陪伴,汪加佳感到自己的成长充实而快乐,“那个时候我看了很多书,很多好的习惯都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母亲也以女儿为骄傲,“孩子们很懂事,有时候还会帮我干活,没让我操太多的心。”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紧张,汪加佳的母亲为了让她安心学习,在学校外面租房子陪读,“主要帮她洗洗衣服、做做饭,隔几天抽空回去看看儿子,照顾下家里的活儿。”
踏实稳定
高三逆袭“翻盘”
高考查分那天,汪师傅拿出看家本领,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犒劳女儿。回忆起查成绩那天,汪加佳还是很激动。“当时在家里,同学跟我说成绩出来了,也点击查询了自己的,一下子跳出全省51名的页面。”汪加佳告诉记者,没想到自己能考那么多,父母亲非常开心,母亲立刻把成绩截图发给了胡老师,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其实,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汪加佳在高中也经历了一场“逆袭”。她回忆自己在高一的时候成绩并不突出,在班里只能排20名左右,后面才渐渐追赶上来,“刚上高一的时候,我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不是特别适应,压力特别大。”
胡老师也告诉记者,中考的时候汪加佳在县里排384名,之前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
选择文科的汪加佳曾一度被数学“拦住去路”。“数学一直是我薄弱科目,政史地优势很大,所以文理分科的时候我选了文科。”到了高三,汪加佳的成绩开始突飞猛进,基本稳定在年级前10名,甚至还考过年级第一。
“她不怎么讲话,学习还是很刻苦的,每天都很早到教室,回去也比较迟。”胡老师说,从老师的角度讲,这个孩子非常努力,进步也很大。
如何在高三实现“逆袭”,汪加佳总结道,自己在学习上还是比较扎实。“我属于慢热型的,按部就班,高中只补过两个暑假的数学。”虽然汪加佳谦虚地表示自己数学不是特别好,但这次高考中,数学没有拖后腿,考出了130分的高分。
爱看新闻
希望从事文字工作
成绩出来后,汪加佳有了自己的规划,她开始找各大高校以及专业的材料,仔细斟酌,最终决定报考中国人民大学。
在选择所学专业时,汪加佳觉得,相较于财经相关专业,她对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更有感觉”。读高中期间,每天吃饭的时候,汪加佳会利用这个短暂的空当打开手机上的App,看一会儿新闻,从国际政治到社会资讯,她都看得津津有味,“我很喜欢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
当记者与汪加佳聊到未来职业规划的时候,这几天正在如饥似渴般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她,直言自己未来倾向于做文字方面的工作,而读书也是她一直坚持的习惯。
汪师傅夫妇很支持女儿的决定。最近卤菜生意清淡,但还是会有人上门,问问怎么教育孩子。“他们就问我,女儿怎么学得那么好?我也说不出来什么,主要还是孩子自觉。”汪加佳的母亲有些感慨:她和丈夫文化水平不高,孩子有自己的规划,靠她自己努力能取得这个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对于我来说,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汪加佳告诉记者,她现在已经在看一些大学的课本,为开学以后的分班考试做准备。“最近在学英语,也在看别的书。”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汪加佳的声音里充满了憧憬,“到了大学还是会努力学习,以后再争取考研,继续往前走。”
张真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