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究竟是个什么“虫”
  □淮南张玉庭
  在淮河流域的许多地区(比如淮南),人们常常把那种“糊里糊涂”的人讥为“脑子有虫”。那么,所谓“脑子有虫”的虫,究竟是个什么虫?
  笔者浅陋,斗胆做三种可能的猜测。一是“糊涂虫”。试想,既然此虫用“糊涂”名之,脑子里有了它就肯定不会清醒;二是“瞌睡虫”。试想,脑子里有此虫作怪,天天迷迷糊糊昏昏沉沉,又怎么能清醒?三是“应声虫”。试想,此虫只会“人云亦云”,如脑子里拱进了一只这玩意儿,岂不等于白长了个脑袋,又怎能不糊涂?自然,如果三虫兼而有之,则更是大不妙,只会使人犯傻发呆、错误迭出。如此看来,“脑子有虫”的确是个极生动的比喻。
  有趣的是,最近读书,我发现外国也有类似的说法。据《世界成语典故辞典》317页称,英国有个古老的说法叫“蛆在咬人”,即:英国民俗认为,有些人之所以怪想联翩,是因为脑子里有条蛆在不住地拱动。英国作家斯威夫特更是以百倍嘲弄的语气说过:“如果那蛆拱出的洞是六角形的,就会产生一个富有诗意的怪念头;如果拱出的洞呈圆形,那将引起滔滔不绝的雄辩;如果拱出一个圆锥形,则定会萌发政治方面的野心。”果然是大作家,侃得挺机智、挺幽默、挺妙语联珠的,一下子就点明了“脑子有蛆”所导致的恶果。
  咱们说“脑子有虫”不妙,英国人说“脑子有蛆”不妙,两者的确相似之极,不过二者也有语义上的区别。咱们说的“脑子有虫”主要是指“脑子糊涂”“不机灵”或“不聪明”,并非百分之百是嘲讽义、诋毁义、贬低义;而“蛆在咬人”一句则肯定是地地道道的贬义。如此看来,“脑子有虫”不妙,“蛆在咬人”更不妙。
  更巧的是闲时看书,还真的读过一篇“应声虫”害人且几乎置人于死地的故事。古时候,有位病人找到医生求助,他对医生说:“每当我说话时,肚子里总有一个声音在重复这句话,这是为什么?”医生说:“此乃应声虫作怪。”病人问:“此虫能治吗?”医生摇摇头:“我没治过。”病人听了,只好悻悻而退。转眼过了半年,病人已被应声虫折磨得奄奄一息,便再次求助于医生。医生就问他:“此虫的叫声有没有高低变化?”病人回答:“有,听到好吃的它就大声应答,听到不好吃的它就低声应答。”医生听了恍然大悟,心想,既然如此,此虫听到置它于死地的药名就肯定不敢回答。想到这,医生立刻找来一本医书,让病人一个一个地念上边的药名,每念一声,应声虫也就答应一声,当念到“雷丸”时,应声虫却怎么也不肯应答了。医生大喜,立刻开了药方让病人吃点“雷丸”,病人如嘱照办,奇怪的病果然好了。
  细想,这故事的确妙极。它说明的道理至少有两个:一是千万不可以“脑子有虫”——不论应声虫、糊涂虫还是瞌睡虫;二是一旦有了虫必须立即就医,且吃点“雷丸”之类的药便可立即驱虫。既然如此,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