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双减”之下,校外培训机构如何转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一条重要内容就是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释放出极强的从严治理信号,监管措施力度前所未有,改革坚定决心前所未有。“双减”实施后,校外培训机构需要未雨绸缪、及早行动,尽快实现转型。
  性质转型:从营利性机构转为非营利性机构
  “双减”关键举措是治理校外培训机构,铲除资本逐利的土壤。教育行业绝不是资本追逐的“乐园”,不能沾满了“铜臭味”,必须留下一片“净土”。因为教育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如果无数资本竞相“投入”教育行业,必将损害整个教育生态。
  “双减”标志校外培训机构“大把赚钱”的时代结束。《意见》明确指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校培机构投资人要想从事教育行业,就必须做好“非营利”准备,当然为了民族的未来和教育更好地发展,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多投入教育行业,补当前教育之“短板”,但绝不能期望从中得到投资的“回报”,这是校培机构投资人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双减”之下,投资要想获取丰厚利润,那投资教育就肯定投错了方向。
  思维转型:从市场思维转为教育思维
  校外培训原本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满足了一些个性化和差异性教育需要,但失去教育的理性,校外培训乱象层出不穷,一些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屡禁不止,影响恶劣。“双减”就是对混乱的培训市场进行坚决有力的回击,这就要求培训机构从业人员从市场思维转变为教育思维,从“商人”转为“教育工作者”。每一位校培机构从业人员与广大教师一样,都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都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教育思维需要坚持教育第一,摒弃唯钱至上的功利化思维。教育是慢功夫,必须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需要有专业的研发和系统的研究。如果单纯以市场化为导向,商业属性超过教育属性,把教育教学当作商品、营销,就会出现看似抓教研实际搞“做题”,看似在育人实则在迎合家长对升学与分数的片面追求,大行破坏教育秩序之事。这样的校外培训机构最终将走向被治理、被叫停的结局。《意见》提出,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
  教育思维需要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能玩“新鲜词”和“概念名词”糊弄学生。《意见》明确提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
  教育思维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就不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意见》明确提出,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业务转型:从学科培训转为非学科及其他培训
  校外培训机构要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需要有社会担当和责任使命。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如果培训机构只盯着提高分数,就不会有未来。“双减”将会使学科培训的营利空间被严重压缩,培训机构想继续生存就必须从“围着学科提分”转向依据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真实需求提供有效服务,这是培训机构转型的大势所趋,也是关键所在。
  校外培训机构需要走出学科培训的窠臼,淡化学生分数比拼,真正瞄准学生的成长需求,开创自己独特的内容、方式、方法、标准,积累自己的特色服务,逐渐将学习诊断、针对性服务、志向生成、生涯规划等学生成长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纳入业务范围,向服务学习和成长转型,是教育培训机构未来的空间与机会。
  模式转型:从单一模式转为混合模式
  “双减”之下,在整个教育评价标准未能全面改变之前,培训机构依据自身的专业调查研究,通过自己的培训绩效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展示培训对学生成长发挥的作用。由此,培训机构需要尽快从过去内容与标准单一的工作模式转向尽快提升专业性,提高自身的评价、诊断、选择、内容设计、个性化方案制定与实施能力等综合模式上。
  校外培训机构只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专注教育事,一心为学生的责任担当,才可能有教育大作为、发展大空间。比如: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育人服务活动,小学生可以开展“劳动教育”“艺体教育”和一些增加亲近自然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开展“国防教育”“研学旅行”等参与社会的活动,这些都能拓展开发为非学科的节假日活动形式加以开展。这一方向的发展潜力无限,将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一次重要提升,也是“双减”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合肥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石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