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让盛满时光的鞋子更有能量
  □淮南金妤
  收到马从春发过来的《相遇少年时》书稿,我很吃惊。早先是教师后来在寿县教体局工作的马从春,居然写了那么多的文章,而且多发表在全国知名的报纸上。据他自己介绍,至今已经在海内外多家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随笔、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3000余篇,计二百余万字。马从春从这些发表过的文章中选取百余篇,以书名《相遇少年时》结集出版。
  翻看这些文章,不能不称赞作者的勤奋耕耘,不能不称赞作者对发表文章的执着追求。收入书中的文章都是发表过的,无偏颇错漏之虞。其特点大致如下:
  颇有技巧的应时之作。
  我当过近20年的报纸副刊编辑,从编辑的眼光看这些文章,毫无疑问,都是报纸副刊栏目需要的文章,无论是内容、文字还是体裁、篇幅,都写得恰到好处。副刊上发表的文章,对文学性的要求不是太高,但要体现报纸的新闻性和时效性,这就要求副刊能够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和时令节气做文章。于是,副刊在春季的时候必发写春天风景和春天故事的文章,在春节到来的时候必发迎春节的文章。马从春3000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他是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号准了副刊文章的脉,才能够每投必中的。书中第一辑《四季履痕》里的文章,大抵都是这般春夏秋冬“四季歌”类型的文章。
  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文章的质量。文通字顺是最低的要求,作为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在国内一流大报上发表文章,就需要非常高的写作技巧了。马从春做到了,这是他的非凡之处。
  读马从春的文章,不长的文字里内容非常丰富,写景叙事都突出主题,不拖泥带水,也不用华美的辞藻堆砌。父亲节写父亲、母亲节写母亲、七夕节写爱情……马从春的这些文章应时而作,都不是应景,而是通过故事表达真情实感。小切口是马从春文章的一个特点,深谙这个写作技巧的他,是文章胜过他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细致挖掘的深耕之作。
  收入书中的文章,有不少是写春夏秋冬景致的,如果是其他的作者,一个季节写一篇文章就够了,要再写就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了。马从春不是这样,他把每个季节都当成一块能收获许多茬庄稼的肥沃田地来深耕细作。比如夏季,他写了很多文章,收入书中的就有《绿夏》《浅夏时光》《夏至又至》《清新初夏》《夏日看花》《蝉鸣夏日长》《清塘荷韵》《栀子花的夏天》《夏日蜻蜓款款飞》《枕着蛙鸣入眠》等多篇。之所以能写这么多夏季的文章,缘于他写景叙事的角度不同,从不同的层面去发现美、描写美、歌颂美。对于初夏季节,他写了《浅夏时光》和《清新初夏》两篇文章,都是在写景,难免有雷同,但是马从春就用不同的视角,通过细致的观察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就了两篇美文。
  深耕细作的关键是要能沉下身子埋头去耕耘,不断地播种不断地收获。
  对于马从春这位资深写手,我还有更高的期待。
  马从春的文章大都是为时而著,为时而著的文章更要有使命感。对于“结缘文学二十余年”、深谙写作技巧的马从春,我真的希望不要只在为报纸副刊写千字文,而更应该在寿县这片文学的热土上施展自己的文学才华,书写大时代、书写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马从春将这些散落在各种报刊上的文字集结成册,为的是让这些文章聚拢在一起,彼此温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聚集文学的能量,让自己的文学之路走得更远。借用《岁月是一双旧鞋子》一文标题的比喻,我想说,岁月是双鞋子,盛满了时光的留痕,留痕的斑驳和多彩,让人难忘让人回味,这是回望的缠绵和乡愁的深情。但是鞋子终归还要回归到它的基本功能上,那就是穿上它,继续向前走,向着未来行走,行走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寿县大地上,让鞋子里盛满大时代里的寿县故事,为寿县的发展聚集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