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余韵
我一直都有逛书店的习惯。在一排排书架间慢慢地浏览,细细地搜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那种置身书海的美妙感觉。以前,芜湖市新华书店在中山路和华兴街交会处,一个门开在华兴街,一个门紧临大众电影院,从早到晚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人与一本书的相遇,也是要有缘分的吧!在排列紧密的众多书籍中,我无意中看到了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刘逸生的《学海苦航》,便随手从书架上抽下来,漫不经心地翻看起来。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便决定买下来带回家慢慢细看。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就看完了这本长篇自传体作品。
作者刘逸生原名刘锡源。因为父亲在香港开鞋铺,一家五口人随之都到了香港,十岁之前他是在香港读的小学。也是在那一年,他刚上三年级,他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一人无力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继续在香港生活下去,他便被提前送回了广东石岐老家,跟着祖父生活,在那里继续学业。祖父并没有给他这个年幼失父的孙子更多的疼爱,甚至视为累赘。他在吃不饱穿不暖,受人讥笑嘲讽的境况下,磕磕绊绊地读到六年级就辍学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读了七年的书,转了七个学校,连一张小学毕业证书都没捞到。但这七年,却给他打下了能够自学的起码基础。辍学以后,他在同乡的引荐下到了香港的一家报社当杂工。正因为天天与报纸打交道,好学的他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自学,将《辞源》一个条目一个条目地读完,还将《康熙字典》的部首全部背熟。他不仅从打杂工成为校对工,后来还考进了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再后来自己也成了编辑。从《正报》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他一路走来不仅完满地胜任了主编、副总编辑的工作,还写出了《唐诗小札》《宋词小札》和《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正是因为他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自学,终于从一个报馆杂工,成长为研究古典诗词的学者。
整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艰苦自学的经历,在逆境中奋起,在苦难中坚持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人在迷茫的时候需要一盏引路的灯,指引前进的方向。读这本书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书橱里的书籍已经历了数次的整理清淘,也在不断填新更进,但是我一直都没有丢弃它。因为它不仅当时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给了我前行的动力,也是我后来坚持自学写作的航灯。
人在逆境中或许会奋起抗争,努力向上,但是在安逸中却可能会滋生惰性和懈怠,直至涣散下去,再无成就。彼时彼刻,当我再次翻阅这本书时,它同样还会告诉我,不管环境和条件怎么改变,唯有坚持勤读书,才会获取丰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唯有勤读书,才会让我们的人生充实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