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邻家的门灯
  □寿县楚仁君
  每当小城华灯初上,我从外面散步归来,总会习惯地看一眼邻居家的门灯是否点亮。在这万家灯火里,那束光亮显得格外亲切、温暖。
  我家住在四楼,和斜对门的苏大哥一家是邻居,每天进进出出,都得从他家门前经过。刚搬来时,我与他们还不熟悉,只晓得男主人姓苏,夫妻俩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儿子。
  与苏家做了这么多年的邻居,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女主人的高姓大名。都怪我是个马大哈,时常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压根儿就不曾去打听过她的姓名。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两家的邻里关系。
  苏大哥两口子都是实诚人,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憨厚、淳朴、善良和热情。上楼下楼,进门出门,两家人碰到一块了,都会打声招呼,寒暄几句。
  看得出来,邻居家的日子过得有些拮据。苏大哥在县城一家建筑工地上班,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灰头土脸的样子。苏大嫂在楼下的街边摆了一个缝纫摊,替人换个拉链、钉个扣子什么的,挣个一块两块的小钱。
  尽管如此,我也没看到他们有一点的忧愁。每次打照面时,两口子脸上都挂着微笑,像阳光一样灿烂。
  按说,以苏大哥一家的状况,平常日子肯定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甚至有些抠门、吝啬。这一点,从他家平时很少开门灯,就可以略知一二。但是,有一件事情,却让我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
  我们居住的商住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没有物业不说,还楼道狭长、破败不堪。一到夜晚,楼道里黑洞洞的,一丝光亮都没有。每家每户不得不在自家门口安上门灯,用以夜间上下楼时照明。
  我家也装了门灯,只是不常开。这倒并不是像斜对门的邻居那样为了省钱,而是因为我习惯每天晚饭后出去散步,下楼时还天光大亮,无需开门灯。
  等我从外面兜了一圈回来,天色已晚,楼道里漆黑一片,楼上住户安装的都是老式门灯,开关都在自己家里。上楼时,只能借助屋内投射出来的光,或者打开手机里的手电筒照亮。
  有一天晚上,我散步回来,一抬头,忽然发现邻居家的门灯亮着,银白色的灯光把三楼、四楼的楼梯间照得通亮。我噔噔噔地快步走上楼来,朝苏大哥家门前看了一眼,除了亮着的门灯,并没有人。
  一连好多天,邻居家的门灯都这样开着。刚开始,我以为是苏大哥下班晚,先到家的苏大嫂开着门灯在等他。可有几次,我上楼时,分明听到苏大哥的咳嗽声、说话声,他在家里。看来,开门灯等着的人,并不是他。
  直到前不久,我才解开了这个谜团。那天晚上下楼时,我一不小心崴了脚。第二天,碰到正提着一大袋子衣服上楼的苏大嫂。她见我一瘸一拐的样子,忙问是怎么回事,我将实情相告。她突然一拍衣襟说:“都怪我,忘了给你开门灯了。”我一下明白过来,邻居家的门灯,原来是为我开的。
  看来,苏大哥两口子对我的生活习惯已了如指掌,他们知道我有饭后出门散步的爱好。在我晚上回来之前,他们便将自家的门灯打开,为我上楼时照明。
  看着苏大哥家门前那盏小小的门灯,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对邻居一家萌生出别样的敬意。这看似清贫的一家人,却有着金子般的心。生活如此窘迫的他们,却长年累月地每晚为我点亮门灯,他们对自己都不曾这样大方过,这份慷慨与豁达令人感动。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世上,真有一种感动叫邻里情。邻居家那盏门灯,很亲切,很柔和,也很温暖。这盏门灯,将装进我的心里,一直照亮我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