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科学规划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治理
奋力将巢湖打造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巢湖,居皖之中,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庐州大地。作为合肥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近年来,合肥市将巢湖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亲临合肥,明确指出“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合肥市牢记嘱托、迎难而上,大力实施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巢湖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未来,合肥市将继续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把“最好名片”打造得更加动人!
  制度护航构筑巢湖综合治理防火墙
  八百里巢湖,水天一色。位于巢湖之滨的合肥,从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的小县城,一跃成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一度越来越严重,巢湖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巢湖治理,制度先行。近年来,合肥市围绕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三大目标,构建起“1+N”系统方案,编制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一系列配套方案,提出“135”的治巢思路和“三步走”的治巢方略。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制度。制定并修订了《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印发《合肥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巢湖蓝藻防控工作方案》等多个文件,合肥市水污染防治制度框架体系逐步完善。出台了《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创新实施《十五里河流域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办法(试行)》,通过经济调节压实各县区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
  2017年起,合肥市聚焦河湖治理,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在巢湖综合治理工作中,合肥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形成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以此为基础,2020年6月,合肥市推行“河长制+”工作模式,在全省率先实施“河湖长+排长+民间河长+警长+检察长”五长联动的河湖管理模式,以及“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环境长+“自然村、城市小区”环境监督员的“4+1”环境监督长组织架构,形成上下联通、一竿子到底的责任体系。
  得益于这一模式,合肥市河湖长制增添了司法“利齿”,助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河湖治理目标。
  源头管控“点线面”织就污染防控网
  治湖必先治污。为做好巢湖治理的源头管控,合肥市通过“点”“线”“面”结合、内外源统筹,构建起全流域、全方位、全时段水污染防治体系。
  治理“点源”污染。合肥城区建成污水处理厂15座、提标升级11座,处理总规模比“十二五”末提升1倍以上;全面建设环湖35个乡镇、75个中心村污水处理厂及处理设施,实施农村改厕34.3万户。治理“线源”污染。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共同推进入湖河流系统治理,条重污染河流均已达标;加大清水河流保护,杭埠河等清水河流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治理“面源”污染。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技术应用17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2%。调减保护区种植业面积,累计退耕还湿4.1万亩、退养还湿1.5万亩、退居还湿0.6万亩。治理“内源”污染。加强蓝藻防控,投入近4亿元建设藻水分离站4座、深井处理装置3座。清淤巢湖及重污染河流底泥共630万方。
  在控源截污的同时,合肥市紧抓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修复。近年来,高标准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项目,目前3个已完成保护修复任务,个工程量过半,个正在加速建设,恢复修复湿地面积6.2万亩。加快推进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一至六期项目,完成投资250多亿元,治理修复露采矿山52座。构筑水源涵养绿色长廊,完成植树造林26万亩,新增森林长廊6000公里。推进巢湖防洪治理,累计完成投资18.6亿元,治理堤岸线124.8公里,2020年汛期发挥重要作用。
  着眼于防洪、排洪、蓄洪,合肥市又谋划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全面提高防洪减灾水平。同时,助推引江济淮工程加快建设,构建巢湖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
  蓝藻治理巢湖全湖水质均值达Ⅳ类
  近年来,合肥市全面提升蓝藻防控能力,目前,环巢湖已建成4座藻水分离站、41座打捞平台、座深井处理装置,配备打捞船90余艘,建成阻藻围隔(围堰)38.9公里。各县(市)区正进一步谋划新增并合理布局阻藻围隔与打捞处置装置,计划2021年基本完成以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和藻水分离站为重点、蓝藻磁捕船为配套、防护围隔为基础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置设施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预警,合肥市现已建成6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水环境大数据平台,逐步构建覆盖全市所有断面的自动监测网络;建设河道智慧视频监控系统,全面提升实时预警监控和分析溯源能力。同时,加快推进新增95个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逐步建立人工监测断面全覆盖的地表水自动监测体系。
  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巢湖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年,巢湖全湖、西半湖水质类别由Ⅴ类改善为Ⅳ类,东半湖保持Ⅳ类,全湖主要污染物总磷浓度下降37.1%,湖区水质创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纪录!根据生态环境部反馈数据,2021年1~7月,出入湖主要河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水质类别分别为Ⅴ类、Ⅲ类、Ⅳ类。巢湖东半湖、西半湖、全湖水质均值均为Ⅳ类,达到国家初定考核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种类由2013年的211种上升至2020年的275种。随着巢湖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黑脸琵鹭、黑翅长脚鹬、白琵鹭、红胸秋沙鸭、蓑羽鹤等珍稀鸟类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巢湖越冬、栖息。2018至2020连续三年,素有“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现身巢湖半岛湿地。
  协同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巢湖是合肥最宝贵的财富,合肥市各地各部门凝心聚力“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的名片”,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根据2020年安徽省政府对合肥市下达的23项生态环境保护类目标、任务,合肥市加强生态环境立法、执法工作,统筹推进三大保卫战,加快生态修复与保护,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如今,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佳通轮胎已明确搬迁日程,会通新材料年底前完成搬迁……
  截至目前,23项任务已基本完成,多项指标获评全省优秀,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2020年,合肥市PM2.5平均浓度3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0%;PM10平均浓度58.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8%。至此,合肥市PM10、PM2.5年平均浓度已经连续7年“双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85.0%,同比上升14.6个百分点,升幅排全省第3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年均值达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合肥市将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布局环境监测“新基建”,通过构建生态“环保云”,推动“数智环境”建设,推动生态环境管理走向精细化。与此同时,大力实施“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努力实现发展“高质量”和生态“高颜值”有机统一,把巢湖“最好名片”打造得更加动人。
  李孝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