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合肥市环湖办:
“五大工程”擦亮“合肥最好名片”


  (上接A07版)
  巢湖“山水工程”后年基本建成
  生态修复与恢复是巢湖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也是还巢湖绿水青山的重要载体。2021年6月,巢湖作为全国唯一的湖泊型流域,成功入围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简称山水工程),工程总投资151亿元。“巢湖山水工程重点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休渔养湖、空间管控、乡村整治、智慧监管共八大类37项工程,计划2023年基本建成。”高斌友说。
  此外,合肥市也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柘皋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保护为重点,规划建设环湖十大湿地,规划总面积9748公顷。“比如十八联圩湿地修复项目,承担南淝河部分水量旁路水质净化、构建超标准洪水前置库作用。”高斌友说,2020年汛期,十八联圩蓄洪前置库作用发挥明显,共蓄水1.3亿方。此外,渡江战役纪念馆围堰湿地作为合肥巢湖国家湿地重要组成部分,先期在湿地内开展水生植物修复试点;派河口进行了中山杉种植试验,成活率达到了99%;在巢湖底泥疏挖及处置四期工程、十八联圩湿地一期工程进行了杂交柳种植试点,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科技治巢”建立“数字巢湖”平台
  合肥素以“创新之都”著称,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硕果累累,而在巢湖综合治理过程中,合肥也以创新为支撑,推进“科技治巢”。
  “我们建立了‘数字巢湖’平台,以地理空间信息、流域水情雨情、点源面源污染监控系统等为基础,建设信息共享数据库,构建巢湖流域综合信息平台。”高斌友说,安徽省巢湖管理局还与合肥学院共同组建巢湖研究院,并与中国环科院签约,依托巢湖研究院建立“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分中心”。“我们还打造了巢湖治理智库,组建了‘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巢湖综合治理出谋划策。”
  此外,巢湖综合治理也持续加强深度研究,“我们加强与英国生态水文中心、中美绿色合作组织等学术机构的交流,广泛吸收国内外湖泊治理先进技术,同时持续推进‘十三五’水专项巢湖课题研究,研究巢湖综合治理有关问题。”
  水质改善明显,蓝藻防控体系初步建立
  经过十年治巢,巢湖水质重点指标有了很大改善。高斌友介绍说,2012年以来,在巢湖流域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承载压力下,巢湖治理依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湿地面积恢复较快,蓝藻水华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中,巢湖水质改善明显,全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劣Ⅴ类转为Ⅳ类,去年一度好转为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入湖河流水质也持续提升,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兆河清水河流水质保持优良。“我们全面消除劣Ⅴ类,南淝河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十五里河、派河水质保持Ⅲ类和Ⅳ类,均优于国家考核要求。”此外,巢湖出湖水质保持优良,“入长江前的国控断面裕溪口,近年来一直稳定保持Ⅱ类,对长江干流的环境效益为正贡献,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做出了合肥贡献。”
  在社会最为关注的蓝藻方面,高斌友介绍说,巢湖蓝藻发生程度呈下降趋势,“今年,巢湖湖区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为5月30日,与去年同期相比,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推迟约2个月,发生次数减少78.3%,藻密度下降58.9%。”高斌友说,蓝藻水华一直是湖泊治理的难点,社会藻防控组织机构和蓝藻打捞队伍,加大蓝藻应急处置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巡查监测预警,蓝藻水华应急防控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植物数量增多,巢湖成为“候鸟天堂”
  十年来,巢湖水变清了,周边动植物资源也更加丰富。统计显示,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国宝东方白鹳重现巢湖,八百里巢湖正成为候鸟天堂。
  不过,大型湖泊污染防治是世界性难题。巢湖综合治理没有立竿见影的办法,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经验,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高斌友说,下一步,合肥将构建全流域、全过程的水污染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防洪、排洪、蓄洪能力,实施“十大环湖湿地、百里生态绿廊、千顷飘香果园、万顷生物栖息地”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全力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合肥也将加快建设环巢湖生态公厕、休憩桌椅、公共停车场等多样化便民设施,努力让市民有好心情欣赏好风景。同时,在确保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力争在巢湖近岸科学划定市民游泳区域,实施“印象滨湖船上游”等项目。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