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贴牌”生意本无罪,产品质量最关键
  □江德斌
  “贴牌”在当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最典型的当数南极人,网上铺天盖地的南极人产品,分不清到底哪个是南极人自己生产的。像南极人这样靠“商标授权”做着几乎“无本万利”生意的品牌还有不少,还有从服装纺织业扩散到其他行业的趋势。记者了解到,随着新零售模式的出现以及“贴牌”导致的品牌美誉度下降,“商标授权”的生意似乎也进入了红海阶段。(10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商标授权生产,乃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也是市场经济分工的体现,国内外很多品牌都在做“贴牌”生意。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国际品牌,诸如耐克、迪士尼等,都是专做品牌经营、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等,没有自己的工厂,而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其它工厂,从而实现轻资产运营,赚取最大的品牌利润。可见,“贴牌”生意本无罪,这就是一种商业模式,企业选择自营,还是“贴牌”生产,都是自主抉择。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制造业就是依靠承接国外订单,做“三来一补”起步,其中很多就是“贴牌”生产,品牌归属国外商家所有。国内工厂虽然只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可拿到了订单,并在“贴牌”生产的阶段,获得了品牌方的技术和管理指导,进而实现了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加工厂、渠道商还学到了品牌经营的经验,逐步转型升级,打造自己的品牌,走上了品牌经营之路。
  如今,我国制造业已经跃居全球第一,很多细分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比如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电子产品等,生产工厂非常多,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极少,形成了不匹配的格局。显然,有志打造自主品牌的国内企业,最需要做的乃是提升品牌地位,将资源聚焦于品牌经营,而非再去重复投资建厂,充分利用好商标授权模式,从过剩产能里筛选生产技术好、加工质量优的工厂,定制自己的品牌产品。
  近些年来,一些国内品牌把握消费升级的机会,重心转向品牌经营,改走轻资产模式,将生产、销售等环节均外包给其它企业,依靠“贴牌”生产、电商销售实现规模化扩张,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显然,国内品牌企业的“贴牌”模式兴起,实则表明制造业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必然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品牌,走上制造业的“金字塔”的塔尖,牢牢控制住市场和生产,获得最大的品牌利润。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市场经济分工的优势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品牌企业在进行商标授权生产时,应将产品质量放在关键位置上,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而忽视品质管控,需对生产环节进行严密控制,不要放松产品质量管理,以免砸了自己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