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用漫画的情怀勾勒生活——榆木先生印象
  □合肥张步根
  认识榆木,是一件极其偶然的事情。那一年,我正在策划出版一本有关包拯故事的图书,因为对出版社设计的样书封面不太满意,就想找一个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当面聊一聊,沟通沟通,运用这咫尺画面表现想法和意图,凝练出书中蕴含的包公情怀。有人给我推荐了榆木。
  记得是一个周三的中午,我正在办公室整理书稿,随着一阵轻微的敲门声,一个人推门进来。只见来人大大的口罩掩住了面庞,身材健硕,夹克罩身,短发覆头,丰润圆脸。待摘下口罩,他轻声自我介绍:“我是榆木”。闻之我不禁愕然:好年轻啊,原来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我连忙请他坐下,为他沏上一杯热茶。寒暄过后,我们便聊开了。
  他自谦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老家河北邯郸,就是妇孺皆知的“邯郸学步”那地方,原名庞志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虽然家境不好,却从小爱上了画画这个烧钱的玩意儿。没有画笔和纸,捡个树枝在地上画。鸡下蛋、鸭凫水,河里的小鱼、庙里的菩萨,见到什么画什么,虽然没受过什么专业训练,更没有名师指点,竟然无师自通画什么像什么。为了买一盒彩笔,逃过学,拾过荒,打过工,饿过饭,一毛两毛地积攒。说到这里,榆木的脸上扬起腼腆的笑容,他的笑让人看起来朴实柔软,敦厚温情。榆木说他有一个好父亲,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当了一辈子农民,却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也是他的启蒙老师。父亲也天生爱画画,因为贫困让他放弃了梦想。所以对儿子的选择,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竭尽所能支持引导。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画画,拿到笔,在墙上纸上画就是了。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儿子无穷的力量鼓舞。功夫不负有心人。读高中时期,参加绘画比赛,榆木拿到了县里特等奖,全省三等奖,这也算是对父子两代人梦想的馈赠吧。父亲去世的时候,守在灵前,榆木整整画了六十七张漫画,记录父亲和他的点点滴滴,寄托他对父亲的无限哀思。后来,这些画稿经过仔细修改润色,结集成《我的父亲》出版,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本漫画集。
  机缘巧合,大学四年榆木在安徽完成了学业,学的是与画画有点沾边的工业设计。毕业了,合肥这方热土吸引了他,他决定留下来,用画笔去创业,去画出他心中的美好安徽。刚毕业的那段日子,一穷二白,租住的地方甚至连一张床都没有,打了三年地铺。说到这里,他的脸上又浮现出熟悉的腼腆的笑容,温情而宁静。这种艰苦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相邀去合肥的罍街,创作街面的民俗画,才一战成名。有了第一笔可观的收入,终于走出了困境。榆木不无自嘲地说,困难的时候的确打过退堂鼓,怀疑过人生,经常想一走了之,回到老家最起码还能吃到妈妈做的一口热饭,在这里太遭罪了。正是因为不甘心,对漫画的无比热爱,才让他坚持了下来。阳光总在风雨后,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后面的事情就相对容易多啦。条件好了,创作渐渐进入佳境,名气也渐渐起来了,来谈合作的越来越多,人也变得忙乱不堪。夜深人静的时候,梦中醒来榆木常常陷入沉思:这种画匠的日子是我该有的模样吗?用画笔去交易生活,难道就是人生的全部?说实话这么多年,他只顾埋头画画,很少考虑什么题材风格之类的,还是那句话:画就是了。看来到了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榆木呷了几口水,脸上的笑容逐渐荡漾开来,人也变得不再腼腆,似乎有一股自信的力量充盈了他的全身。
  从那以后,他就很注意选择合作对象,不再是拣到篮子里都是菜了。题材上,他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民俗文化作为主攻方向。为了准确表达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他把眼光投向了普罗大众的烟火生活。在他看来,民俗文化的精髓在民间,在街巷百姓的家长里短中。唯有到他们中间去寻找,才是创作的活水源头,才是获取素材的不竭宝库。为了体验生活,感知不同地域的不同民俗特点,触碰灵光闪现的思想火花,曾经有几年时间里,他都要长途跋涉到祖国的西南边陲,钻进深山老林中去,体验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日常,用画笔记录下他们的趣味人生。谈起采风中的诸多经历,那种特有的笑容又浮现在榆木的面庞上,似乎有劫后余生的况味。在黔东南苗寨采风,深夜住进去的房间,第二天醒来才发现,宾馆原来建在一片古墓之上,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过了几天寝食难安的日子,在百般煎熬中竟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为什么不去体验体验苗民的丧葬文化呢?主意一定,心理承受力就大多了。从此每天有意识地在寨子里转悠,接触各色人等,甚至和巫师做朋友,终于创作出一幅十几米的长卷,记录下了苗民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生活习俗。尤其是生前和死后那种特殊的巫师文化,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苗民生活的窗口。更多的时候榆木的采风都是出没于山野之间,遍尝艰辛。一次去山里采集写生的植物样本,正逢秋天,遍地是成熟的野果。饥渴之际,就去喝泉水,尝野果,结果浑身麻痹,腹疼难忍,幸遇猎人相救才躲过一劫,但从此落下了肠胃损伤的病根。话到这里,榆木不好意思地笑起来。我起身为榆木的杯子续满了水,听着他娓娓道来的传奇故事,在心怀敬意的同时,更觉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的这些有趣的经历,或许对当下浮躁的社会有不少镜鉴启发意义。
  这些年来,榆木正是凭着这种不懈的追求和好学深研的劲头,厚积薄发,无论是表现主题还是表现手法,越来越彰显特色,他的民俗漫画更是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翻阅他的作品,无论是最初的《我的父亲》,还是后来的《漫画二十四节气》《漫画金寨》《漫画肥乡》《漫画景迈山》《漫画歙县》,以及《漫说新冠》《漫学党史》等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惜用大量的笔墨铺陈饮食男女的日常,从细微处表现社会变革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主题鲜明积极,富有思想,顺应时代。仅是《漫说新冠》系列漫画,就被国内多地邀请展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欣赏榆木的漫画,看似寥寥数笔简单勾勒,细细品味,那一份意趣、一种寓意立马呈现。画里透出的风格简单而独特,如他自己所说:描绘社会万象,弘扬时代主题,捕捉闪光细节,诠释生活哲理。
  不知不觉间,下午的时光飞逝而去。如今的榆木已是社会名人,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头衔。谈到今后的创作,他简单地说了四个字:初心不改。握别榆木,他年轻的脸上笑容荡漾。这笑容像夏日和风,通过这双手瞬间暖遍我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