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季宏林
乡村小路,有千千万万条,宛如人体的经脉,分布在乡村的土地上。
小路是用泥土垒起来的,或直或弯,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高或低。小路四通八达,在乡村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河与河之间,田与田之间,无不是由一条条小路连接起来的。小路与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下地干活时,离不开小路;下河捕鱼时,离不开小路;淘米洗菜时,离不开小路;相互交往时,离不开小路;经商求学时,离不开小路。婚丧嫁娶时,离不开小路。
那些小路,也不知留下多少人的足迹。它们当中,有赤着脚踩出来的,有穿草鞋踩出来的,有穿布鞋踩出来的,有穿解放鞋踩出来的,有穿胶鞋踩出来的。那些重叠的脚印,源自不同的人群,有男人留下来的,有女人留下来的,有老人留下来的,有孩子留下来的。
父亲常走的路,就是通往田间的小路。育苗,播种,灌溉,收割,每一桩农活都离不开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披星戴月地劳作。农忙季节,从家中到地里,从地里到家中,他来回地奔走,一路上不知洒落多少汗水;我常走的路,也是田间的小路——一条艰苦的求学路。上学路上,我要走很远很长的小路,走过一块块农田,穿过一个个村庄,越过一条条河流。晴天时,我们在小路上奔跑,身后扬起一阵尘土。雨天时,我们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行走。在来来回回中,我们渐渐地长大;乡亲们常走的路,就是一条条通往渡口的小路。那些路不分昼夜,人来人往。两岸的唤渡声,不时地响起,划破了乡村的宁静。乡亲们将粮食、鱼虾运到集市上出售,又从集市上带回来一些商品和食品,日子就在这样来来往往中丰盈起来。
小路,有我熟悉的时候,也有我陌生的时候。有一回,我和弟弟去舅舅家。回来时,我们各抱一个大南瓜,穿过一片坟地时,却迷了路。最后,在一个热心人的帮助下,我们重新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到家,父亲戏谑道:怀里抱着大南瓜,半路上认不得家。
小路给我带来了欢乐。那时的乡村,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放映的那天晚上,邻村的大人、孩子们,穿过一条条田间小路,奔向前面的村庄。来回的路上,一束束手电筒的光,在田野的上空闪烁。那是乡村最热闹的时刻,也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小路见证了艰难岁月。家乡常遭遇水灾,青黄的稻子浸泡在水中。我们得从洪魔的口中夺粮。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蹚水去地里抢割稻子。虽然洪水淹没了田野,但是,我们对小路都烂熟于心。很快,我们就摸进了自家水田,在风雨中完成了抢收任务;小路承载着乡情、友情和亲情。乡亲们讲感情、重礼节,逢年过节时,婚丧嫁娶时,盖房生子时,相互间常走动,礼尚往来。从这村到那村,从这家到那家,路上的脚步声从未中断。也不知有多少回,我在父母的目送中离家,又在父母的盼望中还乡。
今年春节,我回了一趟久别的故乡。这片我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如今却变得如此的陌生。一条水泥路通往村庄,一条高速公路横跨长河两岸。田野上,油菜花盛开着,麦浪涌动着。我站在那儿,四处张望,却再也分辨不出,那些我年少时走过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