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美核潜艇调查结果还有诸多疑问
专家称撞山脉只是可能性之一;多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仍未回应

  经过一个月的遮遮掩掩,美国第7舰队1日终于公布“康涅狄格”核潜艇碰撞事故调查结果,声称该潜艇在南海水域相撞的物体是“未知的海底山”。中国军事专家认为,美军事故调查声明缺乏诚意,不透明、不专业,没有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和疑虑,希望美军详细说明核潜艇撞击事件的相关情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日表示,关键是要停止派军舰军机四处滋事挑衅、炫耀武力,停止损害别国主权安全的行径,否则此类事故恐怕不会更少只会更多。
  美军声明:“康涅狄格”号撞上未知海底山
  对于美国海狼级核潜艇“康涅狄格”号10月2日在南海发生的碰撞事故,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发言人11月1日发表声明称,“调查确定,‘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印太地区国际水域行动期间与一座未知海底山脉相撞,导致核潜艇在水下搁浅。”
  据美媒报道,调查结果目前已移交给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司令托马斯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对这一事件采取额外的追责行动。报道说,事故导致核潜艇前部的压载水舱损坏。美国海军此前一再表示,潜艇的核反应堆和推进系统没有受损。
  以深度解读遥感图像见长的“遥感智库”利用最新开源卫星影像,对“康涅狄格”号碰撞事故前后艇身特征对比分析得出,该潜艇前端因撞击受损严重,导流罩破损待维修;从美军核潜艇事故检查过程和可见的损伤部位分析,潜艇的碰撞部位是艇艏、水线以下的艇底和尾部推进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第7舰队公布的声明并没有将核潜艇事故发生地点描述为南海,而是印太国际水域,这表明美军企图将舆论关切引离南海海域,降低核潜艇撞击事故的敏感度。10月7日,美国海军发表声明称,海狼级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当月2日在南海国际水域撞到水下不明物体,并导致数十人受伤。潜艇的核推进装置和空间没有受到影响,仍可全面运行。与美国海军关系密切的智库美国海军研究所发布的《美国海军新闻》报道称,该撞击事件导致一些军人中度或轻度受伤,船体部分损坏,但核潜艇的核动力没有被破坏。
  专家称撞上山脉只是可能性之一
  如何看待美军此次公布的调查结果?如果美核潜艇真的撞上海底山脉,它又可能在南海干什么?
  对此,军事专家尹卓分析认为:美核潜艇撞上山,说明当时正在南海侦察。
  尹卓说,美军此次公布核潜艇事故调查结果,称撞上未知海底山脉,只是可能性的一种。事故调查结果还要经过美太平洋舰队和第七舰队司令的核查,来认定是不是如此。
  尹卓认为,核潜艇撞上山脉,说明它当时正在南海进行侦察活动。因为核潜艇在侦察活动或者对其他舰艇进行跟踪时,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行动,一般只用被动声呐测量。而且,抵近侦察是一种战略威慑行动,说明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向大国竞争。
  尹卓认为,此次事故严重,调查结果是否属实很难说。他表示,此次事故对核潜艇的安全航行能力有影响。核潜艇内有十多人因撞击受伤,伤情是什么?这些人分别在核潜艇的哪个战位?有没有核动力的操纵战位?这些问题尚不清楚。这次碰撞事故在艇艏的撞击比较猛烈,内部的管路是否有泄露、折断,还需更多信息。因此,此次事故造成核泄漏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另一位军事专家宋忠平也认为,如果“康涅狄格”号核潜艇真的撞击到海底山脉,则可能存在核泄漏,而且事故发生后,美军派出WC-135w核侦察机到南海进行侦测,这其中原因值得推敲。
  宋忠平表示,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要求美军公布出事地点,撞击原因,以及是否出现核泄漏,这是合理要求。
  美或向南海加强潜艇力量部署
  针对下一步“康涅狄格”号的维修动向以及之后美军在南海的活动部署,“遥感智库”进行了分析:卫星图像显示,10月20日美完成“康涅狄格”号的检查后,检修人员和车辆设备基本撤离现场,关岛阿普拉海军基地无法保证该型大吨位潜艇得到全面、彻底、有效的维修。因此,在关岛完成初步整修后,核潜艇将向美本土转移,以完成全面修复,转移过程中确保其航渡安全也很重要。但另一方面,该潜艇维修是较为漫长的过程,也不排除美方调用更大的浮船坞抵达关岛进行维修。
  据形势发展研判,此次美核潜艇受到撞击损伤之后,下一步美可能向南海加强潜艇力量部署,以确保其对南海、对亚太地区的所谓战略威慑,以弥补缺少潜艇带来的行动能力减弱。
  同时,美可能将进一步加强海洋测量船等在南海的活动,调查南海海洋环境,摸清海平面以下地形、洋流等情况。
  军事专家宋忠平指出,美军的调查声明还显示出,美国核潜艇使用的海图没有及时更新。此外,这也能看得出“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下潜深度是比较深的,海狼级核动力潜艇是冷战期间研发的核潜艇,下潜深度是其重要的技术指标,下潜深度可以达到600米以下。
  宋忠平还提醒,美国不排除会将此次事故“甩锅”给中国,“指责中国在南海的渔船干扰了美军侦察船行动,导致其无法获得精准的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