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志萍
最初脑子里有安徽省会“合肥”这个概念,还是我少不更事的年纪。
打小,我就是二姐的“跟屁虫”,她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形影不离。她的发小和同学,我几乎全部认得,对面友谊新村的“焦辣子”,我们新村2号里的“八的爸爸”、8号里的“咸鸽子”……还有很多很多,因时间久远,我已记不清楚了。玩性很重的二姐和同学侃大山,一侃就侃到连楼下的大门都关上了。进不了总门,这个丝毫难不倒胆子贼大的二姐。她有的是办法。面对没有封闭的阳台,二姐仿佛身怀绝技,轻轻松松地能从一楼的阳台,攀爬到二楼我家的阳台,一跃而入。
1974年,二姐中学毕业,被分配至安徽省含山县插队了。那是含山县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山村。从此,每次二姐回含山,作为她“跟屁虫”的我跟着父亲,送她到上海火车站。进站后,再买张站台票,看着火车停站、开走、渐行渐远,空留一丝惆怅。
我家离上海火车站就几公里的路程,并不是很远。于二姐而言,每次回含山,好像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到家里。每次去上海火车站的路上,她总是泪洒一路,依依不舍。有一次哭着哭着,竟然火车开走了,无奈的我们,只得陪着她,去改买下一班火车票。
在含山县农村插队三年,身体素质不错的二姐还是吃尽了苦头,她患过急性肝炎;还有一次,甚至是被人抬上担架乘船送回来的。物质及精神上的匮乏,从二姐每次回来看到家常饭菜的迫不及待,家里吃的用的,乃至我和哥哥不喜欢的物件,她看到都要带到含山,而被我们笑称为“外婆”(是样样都要的意思)就可见一斑。
庆幸的是,熬过如此三年,1976年,二姐从知青中被选拔到安徽大学无线电专业学习,成为工农兵大学生中的一员。
安徽大学坐落在安徽省会合肥。在那里,她遇到了从安徽省农垦局砀山果园场来安徽大学中文系学习的二姐夫。
他乡遇知己。寒来暑往,每年放假,同是上海籍的二姐和二姐夫,经常相约乘同班火车回上海。巧的是,我家和二姐夫家仅一条马路之隔。平静的校园,除了学习,也没什么地方可以消遣,日常的接触,增加了他们彼此的好感。久而久之,爱情在二姐和二姐夫的心底深深地埋下了种子。几经风霜,双方的父母都知道并默许了他们这段感情,“这样彼此好有个伴,能互相照顾。”我妈说。
1979年,二姐和二姐夫大学毕业。二姐回了她的插队地含山县,被分配至含山县广播电视局工作,二姐夫则被安徽省农垦局统一分配至怀远县龙亢中学教书。
幸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对在各地插队的知青,出台了包括回乡返城、顶替父母岗位等一系列政策。1986年,作为人才引进,二姐进入了南汇县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工程师;二姐夫则进入南汇县人民政府,担任办公室秘书。
时光荏苒,岁月静好。奋战在南汇这片热土,二姐和二姐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如今,退休多年的二姐和二姐夫已含饴抱孙,安心颐养天年。但在他们心中,合肥,这个他们结下爱情果实的地方,仿佛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常常相邀,和那些神交久远的老友见上一面,海阔天空,依依不舍。回上海后,想起往昔,又是一番感慨——
“昨天,到合肥市委党校,看望以前在含山工会工作时的老同事唐干事。2012年,根兴、逸骏和我一起来过。老人家得知我们要来,已经有几天睡不安稳觉了。如今看到逐渐衰老的她心里百感交集。在含山时,她和爱人陈主任(县供销社)对我们身处异乡的上海人关怀有加,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陈主任在1995年因病逝世,当时我驱车专程到含山吊唁。几十年来,唐干事一直和我们保持联系。我们的到来,给她独居的生活带来了短暂的喜悦。她还以驼着的身子,执意为我们做了一桌久违了的含山土菜,真情真意,难以言表。在市里有关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儿子、儿媳下班后,又都匆匆赶来见上一面。相见总有一别。临走时,老人家儿子开车送我们回酒店。她对我们的好,几十年如一日,我都牢记于心。愿老人家颐养天年,安康快乐。”
“在秋天的早晨,聆听秋的微风,身已回到申城的郊野,心还在安徽合肥广袤的天地间驰骋。任一抹淡淡的怀想,再次拥抱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眼前的惠新港河啊,静静地流向浩瀚无垠的远方,请把我的祝福也带给他们吧……”
合肥,终究让二姐、二姐夫流连忘返、乐不思沪。也时常让我产生想去看一眼合肥的念头。
机会终于来了!今年8月30日,上海市作协领导问我是否有时间参加9月中旬举办的“长三角重点城市作家看合肥”活动?一听是到心心念念的合肥采风,我欣然应允。因疫情原因,在时间上几经调整,最后终于在10月18日成行。
在合肥的三天,和二姐、二姐夫就学时的宁静氛围不同,历史文化名城合肥,看似一如既往的古朴、平静,不起一丝涟漪,实则大江大河暗流涌动。长临河古镇老街,古建筑幸福长临、吴氏旧居、百年邮政、准提寺等依次摆开,原色木门、雕花门窗,曲线形马头墙,行者仿佛步入了历史的古道;合肥东南乡六家畈民俗民居之西有古塔叫“振湖塔”,上层顶端绘有仙鹤,凌空欲飞,苍劲有力。塔上每层周角均系铜铃,每当风铃吹动,叮当作响,颇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全国首家地方籍名人展馆、全国最大全息多媒体展厅、全国唯一声光电高科技演示场景的“安徽名人馆”,馆内收藏丰富,展出了95组安徽历史名人,是全国有名的博物馆。
最令人瞩目的是2012年启动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历经八载,创新平台“立柱架梁”,创新成果“并跑领跑”,创新土壤“厚植丰沃”。这里集聚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华云数据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产业特色明显、技术领先、配套齐全、辐射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作为资深数码发烧友,笔者在体验中心体验了“咪鼠智能语音鼠标”后,果断下手。“中国声谷是安徽省抢抓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平台。2021年上半年,中国声谷新增入园企业159户,入驻企业总数达1183户,营收同比增长36%。其中安徽推想科技研发的人工智能肺部辅助诊断系统、全色光显公司研发的全色激光工程投影机、华米科技的运动健康数据库全球领先,类脑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笔者仅用1分半时间,而且是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输入,显示精准无误!
这,只是中国声谷立足智能语音技术的一个缩影。作为人工智能的终极梦想之一,“一个会写作的机器人”,就像“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一样,贯穿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未来,这一科技梦,或将在安徽率先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