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书签
  □蚌埠刘晓林
  喜欢读书的人,都有使用书签的习惯。小时候读书,一本书没读完,折个页角,方便下次继续读;长大以后,爱惜书籍,不愿折角,就采用书签。这时的书签已不仅仅是简单的页码标记,更是被赋予记录读书所得,方便查找资料的功能。
  不久前的一天,随手从书橱上取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买的一套《古文观止》,书中夹有几张书写纸做的书签,细细翻看,可见当年阅读时的情形。
  我的中学时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很少能够读到经典的古诗文,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各种中外典籍才开始再版面世,但是数量有限,供不应求。我几经周折买到一套竖排版的《古文观止》,奉为至宝。一篇篇阅读时,简直是醍醐灌顶,许多原先在课文、报刊上经常出现的成语、名句一下子就看到了出处。读《宋玉对楚王问》,知道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读司马迁的《滑稽列传》,看到了“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知道了“亲贤臣,远小人”。另外,还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醉翁之意不在酒”“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既了解了词语和句子的本意,也知道了它的引申意,加深了理解。为了留下阅读的记忆,我裁下几张书写纸做书签,在上面写下篇目、作者、词语等内容,夹在书中便于以后查找。就这样,几张作为书签的书写纸一直夹到现在,以至于纸张的颜色已经发黄。
  据说书签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牙黎”,因为竹简里边的书签是用贵重的象牙做的。唐代诗人韩愈就在《送诸葛往随州读书》中写道:“邺候家书多,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诗里便提到了牙签,后来卷轴改成折装,插在卷轴内的牙签也便成了夹在书里的书签。而且,书签的材质越来越多,有用植物的,有用竹木的,有用绢布的,有用金属的,不一而足。
  我在读书过程中使用的书签,可以说是来源广泛,五花八门,一张车票,一个广告标签,一张藏书票,还有名片、扑克牌、电话卡、服装吊牌等等,只要能够顺手拿到插入书中的,都可以作为书签使用。书中还夹有一些特殊的书签,在我有意无意翻到它们的时候,总能勾起我的联想、回忆。
  那一年秋天,我从皖南歙县的深渡码头乘船,沿新安江至千岛湖,在淳安县的书店买了一本《梁实秋散文精品》。在回程途中,我坐在船的甲板上,一边捧读那本刚买的书,一边欣赏着两岸秀丽的湖光山色。新安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金秋时节,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候,山上枫树、乌桕树、白果树,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恰似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坐在船上,阵阵江风拂面,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在这山水之间读着梁实秋的散文,其简洁的文笔,恬淡的风格,蕴含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时一片手掌大小的树叶随风飘来,落在甲板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树上的叶子,随手拾起来,叶片微微泛黄,软软的,我随手将它夹在书中。从那以后,只要我翻看《梁实秋散文精品》时,就会看到那片树叶。现在树叶已成枯叶,色彩褪尽,但叶片平直,脉纹依旧清晰。每一次看到它,都会让我想起那次的远行,想起新安江、千岛湖。
  现在,虽然手机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业余时间,但我依旧喜欢读书,读到自己喜爱的词句、段落,仍然是喜欢随手拿起一张书写纸,一个广告标签,一个衣服吊牌等作为书签插入书中,这便使阅读有了痕迹,有了值得回味的故事,正如有人说:“书签夹住的不仅是书页,还夹住了时光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