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庐江的桥
  □庐江金志伟
  一到11月,天气就突然转冷了,但一条帖子在庐江人的手机上引发了不小的热潮。这帖子就是:快来参加,庐江这七座桥梁正在进行有奖征名!
  一个朋友也把这个帖子转给了我。他在微信里说:“金老师,给这些大桥取个名字吧,它们都是引江济淮运河上的桥。”我对取名这类事并不擅长,但朋友的话还是让我心里一动。前年,我参与了《大济淮》一书的创作。就是这位在县引江济淮办公室工作的朋友陪我走访、采访了近一个月,我俩的足迹遍布了引江济淮工程庐江段。因此,我太理解他对这条运河的感情了。七座桥,七座崭新的桥,这对于水系并不十分发达的庐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
  庐江过去是有很多桥的。盛桥、乐桥、戴桥、石桥、砖桥、高家板桥、广寒桥、永安桥,在这些古老的地名里,我们还能寻到一些往日的信息。
  在引江济淮庐江段采访时,曾经听到一个上下齐心、共同保护永安桥的故事,让我十分感动。这事还得从头说起。2018年5月,万山镇永桥村民组的村民们为了给引江济淮工程让路,整体搬迁。当大家拆掉房子、离开故土的那一刻,村头一座古桥的命运,成了他们共同的牵挂。
  这座桥,就是远近闻名的永安桥。它在引江济淮的河道上,即将被拆。
  清光绪《庐江县志》有关于这座古桥的记载:“永安桥,在治西北十五里。明弘治六年(1493年)邑人王瑞建,旧名南安桥。嘉靖五年(1526年)义官刘镇重建,易名永安桥。道光三年(1823年)洪水冲塌。众姓重修。”永安桥现为清代重修的单拱石桥,南北走向横跨罗埠河。古桥总长18米,桥面宽5.8米,桥基宽6.8米,总高8.1米,桥孔高7.7米,桥孔跨度8.8米。桥上有石刻铭文:“道光戊戌年重修”。永安桥为庐江县保存较好的一座单拱石桥。它曾是金牛镇通往庐江县城的重要通道,现仍是当地交通要道。
  我的老家金家瓦屋离永安桥很近,近得只隔着两条田埂。小时候有事没事总喜欢到永安桥玩。特别是夏天,我喜欢同小伙伴们坐在青石铺成的桥面上。桥面很光滑,也很凉。那时候最高兴的事是家里来客人,这时,母亲会叫我到永安桥的猪肉案上买猪肉,有时买半斤,有时买四毛钱的。那年头,猪肉是七毛三分钱一斤,不管买多少,母亲总会多给5分钱,让我买5颗水果糖回家和妹妹分着吃。那是一份甜蜜的回忆,这份甜蜜与永安桥紧密相连。
  对于我来说,永安桥只是一个物象,它承载着我童年的一段美好记忆。但对于永桥人来说,它还是一种意象,一个家园与故乡的象征。
  这一年的9月19日,庐江县人民政府网站“县长信箱”里,收到了一封群众来信。来信呼吁政府保护这座古桥。
  如果说永安桥过去只是地理上的一种沟通和连结,那么,现在的永安桥就变成了永桥人集体的不舍与牵挂。
  2018年9月29日,庐江县人民政府向安徽省人民政府递交了《关于要求对庐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桥整体迁移异地保护的请求》。同年11月,庐江县文物局向县引江办递交了一份《关于要求对庐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桥进行原址保护的报告》。
  一座古桥牵动着上上下下的心。经过多方论证,原址保护的可能性较大。参与该段河道施工的中铁二十局,也想把这座寄托着永桥村村民情感的古桥保存下来。该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多次赴现场勘测,对原先的河道设计进行了技术处理,不但使古桥的原址保护成为可能,还从主河道旁另开辟一条新渠,让永安桥下常年绿水长流。
  2019年9月9日,永安桥旁。县文物管理局杨璧玉局长指着古桥对我说:“一座五百多年的古桥保护下来了,有着许许多多人的努力。王氏后人和永桥村民的上下呼吁,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施工单位的理解支持缺一不可。永安桥能够原址保护,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杨璧玉局长还告诉我,原址保护还可以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等引江济淮的运河通航后,运河两岸会成为旅游观光带,永安桥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因为这座古桥不仅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历史信息,呈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建造水平,还是这方水土永远的守望者。
  现在,永安桥不但保存下来了,它还迎来了七个新伙伴。
  这七个新伙伴分别是:二军路大桥、周瑜大道桥、文昌路大桥、刘秉璋路桥、徽州大道桥、庐江运河大桥和与它并肩守望美丽家园的新永安大桥。
  朋友发来了大桥效果图照片,这些桥造型别致,有的像卧龙,有的像彩虹。咀嚼着这七座桥梁的名字,有一个人名突然浮上心头:文翁。文昌路上文翁桥。我的脑子突然灵光乍现,文昌路大桥为什么不可以更名为“文翁桥”。
  2018年早春,在成都郊外的都江堰景区,我站立在我的乡党文翁的塑像前,久久不愿离去。在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同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连结在一起,我的心里涌动着崇敬与感动等诸多情愫。我赶忙用手机从不同的角度拍了好几张照片,还特别为塑像下面的文字拍了一个特写。
  这段介绍性的文字是深深地刻在塑像底座上的:文翁,名党,字仲翁,安徽庐江人,西汉时期著名教育家。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末年任蜀郡守期间,开挖湔江,兴建引水渠,创建了灌溉今成都彭州市南部及新都区一带1700顷农田的灌区,是历史上最早扩建都江堰灌区的功臣。他还提倡教育,创办学校,后称“文翁石室”,现为成都石室中学。
  庐江本无江,所以别名叫“潜川”。那天,读着上面的文字,我不禁浮想联翩。来自潜川大地的文翁,在异地他乡终于实现了一个潜川人开挖一条大江的梦想。
  从此,文翁的名字也永远刻进花岗岩的纹理中,成为不朽。
  如果文翁能穿越到今天的庐江,我想,他一定会被眼前这条叫“引江济淮”的大河深深地感动。一条大河波浪宽。一条大河终于圆了世世代代庐江人通江达海的梦想。
  突然想起在一本书上读过的话: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路。是啊,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路,都能把我们带向诗和远方。
  如果说河是生命的源头,是生活与梦想的源头。那么,这些架设在河流上的桥,就是一道连通未来、连接明天的彩虹。
  庐江的桥,庐江人心中最美的那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