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冯文敏:寻找徽菜最本真的味道
  年关将至,“皖厨”冯文敏也忙碌起来。在他的创业基地,臭鳜鱼加工线加班加点生产,院子里晒满了火腿、香肠,一切徽菜里需要的食材,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在北京打拼十几年后,冯文敏还是确定回到家乡绩溪县长安镇开始创业。从“徽菜之乡”走出去,再回到起点,冯文敏想找回徽菜最本真的味道。
  为“原汁原味”回乡创业
  高高大大的冯文敏是个“80后”。他所在的绩溪县是出了名的“厨师之乡”,初中毕业后,他也毫不例外地进入厨师学校开始学厨生涯。2002年,学有所成的冯文敏来到北京闯荡,他的目标很简单——要把徽菜文化在家乡之外发扬光大。烹饪行业十分辛苦,冯文敏一点也没有退缩。十几年间,他从小帮厨,逐渐做到了徽菜连锁餐饮企业的合伙人,尝遍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
  “后来慢慢发现一个问题,北京市场的徽菜原材料需要从安徽绩溪老家发货,中间经过几道手,原材料的价格大大提升不说,产品的质量和标准还参差不齐。”对原材料要求极高的冯文敏深受其苦,“如果原材料不好,往小了说,直接影响菜品的口感;往大了说,会影响企业品牌形象,进而影响整个徽菜的名声。”
  深思熟虑后,冯文敏决定放弃北京的事业,回到家乡绩溪县长安镇,专门做徽菜的原材料,他也从一名厨师变身为食材生产商。
  以臭鳜鱼制作为突破口
  2016年4月17日,冯文敏还清楚地记得他回到家乡的日
  子。说干就干,冯文敏随即创办了食品企业,主要经营徽菜食
  材的研发和加工、销售。“我们从农户家里收购地道的食材,都是农民自己种养的,再加工成能直接用的食材。”
  他以臭鳜鱼制作为突破口。“这是徽菜的代表之一,我想研发出全新的腌制方式,既能保留古法腌制的风味,又能保证鱼肉的新鲜。”
  他到处走访,向村民、专家取经,又亲自动手、反复腌制。“买了一批又一批鳜鱼,每天试验。”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与研发,通过控制温度、湿度、时间等要素,冯文敏终于腌制出了自己想要的臭鳜鱼,并制定了一套标准的工艺流程。
  2017年的7月,臭鳜鱼投入市场后,一炮打响,冯文敏也被评为中
  国臭鳜鱼制作大师。
  臭鳜鱼的成功给冯文敏带来极大的信心。他开始
  琢磨,要做出“一桌徽菜”。经过不断摸索,如今,冯
  文敏的食材不仅有冷冻的臭鳜鱼,还包括了刀板
  香等腌腊食材,以及干豆角、干粉丝等干制品。
  冯文敏把徽菜原材料做到交口称赞,并将它
  们带出绩溪,送到全国各地。“最远到新疆、黑龙
  江,都有我们生产的徽菜食材。”
  带动当地百姓共同创业
  创业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冯文敏站到
  了更高的舞台上。2019年,他参加了绩溪县首届创
  业大赛。“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当众演讲过,也不知道
  PPT是什么。”但凭借个人的努力,冯文敏获得一等奖。
  在当地人社部门的支持下,冯文敏从小县城一步一步走到省级大赛、国家大赛,收获了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优秀奖。中央电视台还专程拍摄专题片,推介他制作的臭鳜鱼。
  在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冯文敏还通过建立合作社,与当地村民合作,签订供销合同,以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还为他们创造了就业岗位,目前在其公司固定用工有20余人,季节性临时用工达四五百人。冯文敏也获得了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称号。
  如今,冯文敏的食品企业不仅是徽菜学习者的学习基地,也是各地徽菜厨师切磋交流的舞台。“常有外地的同行过来交流,有的甚至来寻找‘失传徽菜’。”
  而冯文敏弘扬徽菜的初心一直没变。“我正在谋划养殖场,把菜品源头把控好,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也带动更多父老乡亲一起参与进来,共同创业,共同致富。”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