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随着互联网医疗和社交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通过直播方式进行医疗科普,但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却鲜有人注意。比如,在诊室边问诊边直播,看似鲜活却暗藏侵害患者隐私权风险;直播时根据患者病情给出治疗方案,看似可以给网友提供借鉴,却可能违反医师法相关规定。(12月12日《法治日报》)
如今,医生在网上进行医疗科普的方式多种多样,一种是文字科普,有问答方式也有讲解方式;一种是短视频科普,每期录播一个知识点;另一种是视频直播,有的在办公室直播,有的在家中直播。无论哪种科普方式都有积极意义,既给网友普及了医学知识,也让医生获得了相应收益,并拓展了医疗服务模式。
由于视频直播更直观、更真实,互动性更强,所以,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视频直播。相关报告和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目前超过50万名在线上平台注册的医生,其中超过一半的医生对网络直播很有兴趣,愿意尝试。
不过,如果医生直播缺乏规范,不仅无法带来多赢,还可能导致多输:如果直播中泄露患者个人隐私,不仅给患者带来困扰,直播医生也可能因此违规、侵权;如果直播带货不规范,既可能因触犯法律被追责,也可能对网友造成误导;如果直播中给出的治疗方案,网友借鉴使用后造成不良影响,直播医生难辞其咎。
所以,医生直播值得肯定和鼓励,但也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否则,医生直播就会变成“风险直播”——医生、患者、网友甚至医院,都会面临不同风险。因此,唯有规范管理医生直播,才能趋利避害保护合法权益、规避风险。
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是给医生直播量身制定专门制度。虽然《执业医师法》《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对网络诊疗提出准入门槛和明确要求,《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也规范了直播带货,但仍缺乏专门制度规范医生直播。
应该在上述法律、规章基础上,制定医师直播管理规范。不仅要明确医生直播的边界,比如直播必须获得医院和患者双重授权,直播语言边界与镜头边界都要有“红线”;也要明确医院对于所属医生直播具有管理、监督等责任;还要明确直播平台的审核、巡查等责任,以及地方医疗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生直播,只有在专门规矩约束之下,才能不被经济利益带偏。本着保护医生、医院、患者、网友合法权益的目的,应该让医生直播在规则之内安全直播,既不侵权也不违法。这既需要有关方面及时制定专门规则来加强监管,也需要直播医生具备规则意识、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