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健康时报梳理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全市餐饮业大检查情况通报》发现,自今年8月30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公布全市餐饮业安全检查结果以来,截至12月13日,在近200条通报信息中,北京不同的华莱士餐厅共计被通报24次,仅9月1日一天,就有13家门店被通报。被通报门店共涉及丰台、门头沟、房山、通州、密云、海淀、昌平、东城、石景山9个区。(12月15日《健康时报》)
作为本土炸鸡、汉堡品牌,华莱士门店遍布全国各地,在消费者心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照理说对食品安全问题会十分重视,殊不知,仅仅是在北京市范围内,短短3个半月就被主管部门通报24次,涉及9个区的诸多门店,实在令人惊讶。更有甚者,有的餐厅还被多次通报。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大面积失守的“问题餐厅”、如此屡教不改的“霸气餐企”,拿什么让人放心?
3个半月被通报24次,一方面说明商家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没有真正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没有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当回事,只顾自身快速捞钱,罔顾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表明,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有些偏软、执法手段缺乏力度,导致餐企对曝光、投诉和处罚置若罔闻,无所畏惧。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让人吃得放心,首先需商家及其店员树立商德意识、牢记食品安全责任,拿消费者当“上帝”,视商业诚信为生命,做良心商家、当爱心店员,遵规守法,共筑食品安全防线,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全社会的认可,提升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相应的市场回馈和利益回报。
对于那些缺乏自觉自律的商家,职能部门不能被动、消极,必须主动作为。重点是要以《食品安全法》《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有力武器,强化市场监督检查,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严厉打击,坚持原则标准,不讲人情关系,只有提高其违规风险和成本,才能产生执法管理效果。如果检查起来浮光掠影,查处起来轻描淡写,或者松一阵紧一阵,显然无法形成震慑作用,自然难以达到整治的目的和效果。
彻底杜绝“3个半月被通报24次”的现象,食品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消费者才能真正放心、安心。□舒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