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孩子今年九月入学洮南市某小学,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们家长和孩子收看了1次消防的直播、下载了1次反诈骗APP、进行了1次‘小手拉大手’打疫苗、看了1次爱眼日的视频、关注过几个公众号、注册了1个消防的什么东西、家长扫了2次雪,这几次都是大规模折腾的,还有几次记不太清楚的事,就不一一列出了。”今年12月,吉林省洮南市一名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呼吁,减少非必要、非教学任务进校园。(12月25日澎湃新闻)
学校折腾家长,肯定背后是有人在折腾学校,层层传导之下,家长成了最后的接盘侠。诸如各种投票、评比、下载APP之类与教育无关的活动,实际上与家长并无太大关系。可由于学校面对的“婆婆”众多,学校为了完成被摊派的任务以及指标考核,最后不得不折腾家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也是被折腾的受害对象。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对各类校园创建活动严格审核把关,能合并的尽量合并,能取消的坚决取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特别是不得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如庆典、招商、拆迁等)强制摊派给中小学校。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学校减负清单、教师减负清单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形式主义负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校被折腾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治,学校折腾家长现象依然存在。
学校本应该是清净的教学场所,可依然难逃各种形式主义的侵扰。不少职能部门抓住学校人数多、易指挥的特点,把本该由自己完成的任务强行摊派给学校,各种进校园活动屡见不鲜,各种检查评比比比皆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就是学校折腾家长这一乱象。所以要想家长不被学校折腾,首先是学校不被折腾,不被各种形式主义的摊派困扰。
只有还校园一片清净,才能给家长一片蓝天。减少非必要、非教学任务进校园,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形式主义清理治理,解决突出问题,切实为学校减负,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问责。对于那些摊派任务给学校的部门和人员,要追究责任,不能让其肆意妄为。最后要建立家长减负清单,哪些活动需要家长参与,哪些活动不需要家长参与,教育部门应有明确说法。关东客/文罗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