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肥东出了个蔡永祥

  □合肥甘社会
  钱塘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大桥。设计者是茅以升。国人以此为骄傲。
  1966年10月10日凌晨两点,一位青年,一位风华正茂的十八岁的青年,正行走在这座令人骄傲的钱塘江大桥上。晨星点点,凉风习习。钱塘江的潮水声,轻敲耳鼓。所有人已是睡梦香甜。这位青年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行走在大桥上?因为,他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守桥战士。他到这里,不是欣赏这里的曼妙景致,也不是为了避开闹市喧嚣独享这里的幽静,而是执勤。他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眼观四面,耳听八方。
  突然,一列火车——那时的绿皮火车,从身后飞驰而来。借着列车投射过来的灯光,他猛然看见前方四十米开外的铁轨上,横卧着一根粗大的圆木。怎么会有一根圆木?不好!列车这要是撞上去,谁说不是车毁人亡桥裂?千钧一发之际,他脑中唯一闪念:排险!没有犹豫,也没有呐喊,这位青年像离弦之箭,奔向前方的圆木。惊险如果用时间计,只能用秒。没有人拿着表来计算这里的时间,但是列车司机借着灯光,却目睹了前方惊险而又即逝的一幕。这位青年抱住圆木,使了全身的力气将圆木抛出铁轨。圆木很快脱离轨道了,但他自己的身体却没有完全移出铁轨,而是被列车无情地撞飞了。列车撞飞他之后,呼啸而过。
  桥梁保住了,火车和许许多多人的生命也保住了,但这位战士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位战士就是蔡永祥。他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
  蔡永祥生前部队查出他的籍贯:安徽肥东。肥东出了个英雄蔡永祥,一夜之间,传遍浙皖,接着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此以后,中国大地上,英雄人物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欧阳海之后,有了一个蔡永祥。
  1966年10月31日,大诗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到杭州,听闻蔡永祥事迹,写下了《水调歌头·蔡永祥》词一首,内容是:“又一欧阳海,战士蔡永祥,十八青春年少,头脑武装强。秋雨连绵初过,夜雾迷茫昏黑,桥畔守钱塘……桥头近,车势猛,射毫光。突然发现,大木一幢卧轨梁。舍命迎头奔去,只见英姿飒爽,抱木跃于旁。一瞬泰山重,百代颂芬芳。”绝妙!
  蔡永祥舍身护桥,是用生命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蔡永祥烈士的事迹曾经出现在我小时候的小学课本上,有一幅插图,蔡永祥抱着一根大圆木,冲向铁轨外,身边是呼啸而来的火车,至今印象深刻。五十多年,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依旧;五十多年,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致敬英雄,我与我的时代同声呼唤。
  英雄的事迹都不是孤立的,英雄的成长也不是天然的。在肥东,流传着蔡永祥入伍前的故事。当年,“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发出后,蔡永祥积极响应。他经常帮助邻居“五保户”扫地、挑水、种自留地。一个冬天的晚上,他路过丁水塘水库,发现水库涵洞漏水,就不顾夜深水冷,一个人悄无声息地跳到水里,把涵洞堵实,不使库水白白流掉。
  肥东县长临河镇四顶社区,有一座蔡永祥烈士纪念馆,格外引人注目。青砖灰瓦,松柏相间,庄严肃穆。这里已成了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杭州,则流传着蔡永祥应征入伍后的故事。1966年2月,蔡永祥应征入伍,在浙江省军区驻杭州某部任战士,他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更高了。他的岗楼在钱塘江大桥边上,他经常在休息时间,为行人挑担、推车过大桥。一天,他从医院治疗脚伤归队,在公共汽车站获悉一位老大娘忘记带钱,就用自己仅有的2角钱,替这位老大娘买了车票,而他却步行十几华里回连部。当他听说战友吴小春家遭了火灾,就把自己攒下来的津贴全部交给党支部,转寄到小吴家中。平凡小事,凸显一个人的基本追求和精神境界。
  而今,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设有专门的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杭州人是以最诚挚最浓烈的情怀纪念着这位外乡人。
  肥东出了个蔡永祥,离我们既远且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