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挖掘·记录·传扬

  □合肥张琳
  张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文学刊物编辑。
  11月30日上午,“走进包公故里,追寻红色印记”采风活动第一站,参观柯氏故居。柯氏故居坐落于肥东县梁园镇柯岗村一条蜿蜒的村道边,当年,红军将领柯武东就是从这里启程,怀揣激情,走上血与火一路相伴的革命征途。对于柯武东,知晓其名的人有几多?我贸然提出这个问题,对柯武东烈士没有丝毫的不尊重,只是想客观说明:不要说外地人,即便在柯武东的家乡肥东,数年前,能知道柯武东名字与事迹的人,恐怕也只是一部分,跟蔡永祥那样家喻户晓的肥东英模的知名度相比,本该并驾齐驱,却存有不少距离。
  说实话,我也是收到许泽夫创作的传记文学《初心如虹——柯武东传》以后,才对柯武东其人其事有了些了解。这次在柯氏故居,又认真地听了讲解员对柯武东事迹的介绍,对烈士一生的足迹有了更为明晰的印象。如果说这本书通过作者对柯武东事迹的深度挖掘,是一册文字记录,那么,2020年8月,柯武东故居开工修缮,则是一座多载体的建筑记录。通过阅读《初心如虹》以及与柯武东有关的文字,通过参观柯氏故居,柯武东这位英年早逝的英烈走进了越来越多的人心中。
  柯武东参加过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工农红军。1930年8月20日,红一军团第三军第一纵队司令柯武东,在文家市战斗中身先士卒,身负重伤,在送往后方医院途中牺牲,年华定格在25岁。了解红军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的红一军团总指挥是朱德、政治委员是毛泽东,文家市战斗就是朱德、毛泽东指挥的。就是这样一位毛泽东、朱德麾下的红军将领,如果没有对他事迹的挖掘与记录,他很可能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平江起义、文家市战斗,是红军时期两个重要的事件,知道柯武东是参与者后,我曾经在网上搜索“平江起义”“文家市战斗”词条,得到的是事件的概述,新闻简讯一般简洁,自然从中难觅柯武东的影子。而随着柯武东事迹的不断挖掘,记录他的文字陆续涌现。现在网上搜索“柯武东”,信息一页一页层出不穷,每一个词条,都在传扬着柯武东的故事,一个江淮分水岭的山水哺育的英雄,正一步一步从历史中走来,愈加鲜明。
  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父亲参加过二战,当年曾说过足以代表战时军人心境的一句话:“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像柯武东这样的红色先烈,我们无从揣测他当年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但革命先烈不为名,不图利,只为“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比柯武东早两年牺牲的陈乔年语),却是不争的事实。享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的子孙后代,没有理由遗忘他们,要本着严谨求真的态度,去挖掘、记录、传扬他们的事迹,用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鼓舞人。
  肥东是一个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迄今,100年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红色故事产生。肥东的红色故事,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尚待挖掘。比如在芜湖学习并担任SY(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人的众兴乡人许传典,除了他致函邓中夏转团中央的那份报告,他的其他故事,他的去向,他以后的人生,现在都无从知晓。时光已流逝近百年,当年与许传典有过交集的人或许都已作古,但作为众兴乡人士,他亲朋好友的后代或许还生活在这里,生活在其他地方,或许能寻访到他们,通过他们的讲述,抢救挖掘出一些许传典的逸事。
  肥东文风昌盛,非常重视地方文史的挖掘搜集工作,如许泽夫这般关注红色资源挖掘的记录者颇多,在他们爬梳剔抉的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通过文字、电影、电视剧、戏剧等方式呈现出来,传扬四方。既弘扬了肥东县域的红色文化,又为肥东形象描绘上一抹又一抹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