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张庆安
张庆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2021年12月1日上午,跟随“走进包公故里追寻红色印记”散文名家采风团,走进肥东县修葺一新、布展新颖的蔡永祥烈士纪念馆。肃立于苍松翠柏护佑的蔡永祥塑像前,我心潮起伏,凝视良久,萦绕脑际的那段艰辛岁月让我记忆犹新。
五十年前,蔡永祥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报纸、广播喇叭的传播家喻户晓,风靡全国。杭州钱塘江畔和在巢湖之滨、四顶山下的蔡永祥故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争相参观学习考察的革命圣地。
1971年11月中旬,我还是巢县红旗农业中学的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其时,学校组织长途野营拉练。我们背着干粮和行李,从大小峰山笼罩下的学校出发。沿柘皋、栏杆集,翻过小岘山口进入肥东县文集、乌龙公社,太阳落山才到梁园古镇住宿休整,行程80多华里。第一次翻山越岭,徒步跋涉,有的人肩膀勒出道道红印,有的人脚底板磨出血泡,脚趾头流出鲜血。因为是自愿报名参加,没有一个人叫苦。第二天继续行军,经店埠、撮镇行走90华里,到达湖滨公社大蔡村蔡永祥故居。第一次面对比我大不了几岁的英雄,我泪眼婆娑,被深深震撼。军帽上的五角星折射出的一道光,温暖而真实地照进我的魂灵。
“1966年10月10日凌晨,一场秋雨后,夜雾茫茫。穿上军装才九个月的蔡永祥为战友代岗,警惕地守卫在钱塘江大桥的哨位上。因为雾大,浓见度较低。2时30分,一列由南昌开往北京的列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大桥飞驰而来。火车强烈的灯光划破层层夜幕,借助列车的光照,蔡永祥突然发现前方铁轨上横着一根大木头。他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如果不排除这根大木头,火车就会出轨,人员就会伤亡,大桥就会撞毁。隆隆的列车由远而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一边鸣枪示警,一边奋不顾身迎着列车向40米外的障碍物冲去……虽然火车司机采取了紧急制动,但终因距离太近,火车的惯性将蔡永祥撞倒。乘客脱险了,大桥保住了,但蔡永祥却献出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
紧随参观人流的脚步,我一边听讲解,一边陷入深深的思考。蔡永祥一心为公,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潜移默化地注入我年少的大脑,融进我青春的血脉。1974年12月,18岁的我高中应届毕业,虽是家中独子,毅然报名参军,来到梦寐以求的军营。许下的诺言要践行,立定的志向要奋斗。在13年的军旅生涯中,我始终以雷锋、蔡永祥等英雄为榜样,学习认真,训练刻苦,工作敬业。先后立功受奖,入党提干。无论当战士,还是后来提了干部,并调到团师军机关任职,我都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
1987年12月,我以副营职干部身份转业到地方工作。一切从头开始,从零起步。虚心学习业务,工作积极进取,很快进入角色。1996年11月,我正在参加省直党校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接到省计生委党组通知,让我参加省首批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扶贫工作组,并作为牵头单位任组长。尽管家中有困难,组织决定坚决服从。在肥东县杨店乡挂职党委第一副书记的两年时间内,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工作敬业,履职尽责,为杨店乡的脱贫攻坚打下良好基础。1999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第一阶段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形势分析和总结表彰会,省计生委名列其中受到表彰。其间,先后两次走进蔡永祥故居瞻仰拜谒。每来一次,精神就会受到一次洗礼,心灵就会得到一次净化。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当年蔡永祥故居留下的时光碎片,已然影响了一个异乡青年的一生。受其感染、熏陶,我18岁走进军营,走向社会,树立了远大理想和正确的目标航向。“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蔡永祥”,是我人生的偶像和楷模。
我在思考,这其中的密码,或许来自红色基因的发酵。因为我们都是喝巢湖水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