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天气预报就应该让老百姓听得懂
  □卞广春
  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北部、华西、黄淮、江淮、江南……长久以来,天气预报中部分模糊难懂的地理用语是公众理解气象预报的一大障碍。为了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通俗性、实用性和服务效果,中国气象局近日印发《气象地理区划规范》和《国家级气象服务产品地理用语业务规定》,强化气象服务用语地理区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月5日中新社)
  天气预报中的部分地理用语模糊难懂,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地理区划规范》和《国家级气象服务产品地理用语业务规定》,让老百姓终于能看得明白听得懂,值得称道和点赞。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示气象预测能力,更好地服务广大百姓和各行各业,减少自然恶劣天气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影响、破坏和损失,增强人类利用自然现象、应对自然灾害、处理应急突发意外的能力,是天气预报的初衷。但除了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以外,专业的气象服务产品需要以科学性、通俗性、实用性、规范性示人,使气象服务效果更加明显。
  此次,中国气象局将中国陆地气象地理区划分为地区区划、特定区域区划和流域区划三类,并规范了各级区划的名称和所辖范围。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北部、华西、黄淮、江淮、江南等地理用语将不再频繁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简明易懂的“北京西部”“湖北北部”“江苏南部”等,地理方位指向更为精准,凸显了气象服务以人为本的立意所在。
  很多年来,从广播天气预报,到电视天气预报,从专业的天气预报内容,到天气预报适时、应景提醒,气象部门做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调整和变动。每一次调整和变动,都倾注了气象工作者的心血。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地形西高东低,分处在五个温度带,南北气温差别大,雨水分布不均,气候复杂多变,影响天气的因素比较独特,存在着难以全面准确预报的客观因素;同时,人们对大气规律的科学认识还不够,观测数据尚不能完全还原大气的状态,也不能完全模拟大气变化的过程。
  基于此,广大百姓要对气象部门及其天气预报多一些理解包容,气象部门也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促进气象预报服务产品表述更加科学、规范、通俗、实用,让老百姓看得懂,将天气预报的意义和作用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