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谢洋,想寻找一名资助其上学多年的杭州飞行员“冰哥”。记者找到了“冰哥”,“冰哥”说,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位好心大哥帮助。帮完之后,对方就删除了联系方式,之前只说了一句,希望他在有能力时,能够帮助别人。
(1月5日《中国青年报》)
捐资助学从来不留下个人信息,即使加了微信也互相屏蔽朋友圈,不给受助者带来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待大四毕业之后就删除对方微信等联系方式,希望对方忘记有人帮助过你。和浙江宁波那位连续23年匿名捐款的“顺其自然”异曲同工,“恩人删了我微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隐形慈善。
善意就是如此,在流淌和传导中形成了闭环,释放出了强大的力量。每个人都可能是善意闭环的活跃点,昔日的受助者“冰哥”成了今日的好心人,今日的受助者谢洋,将来也可能成为帮助他人的好心人。将心比心的体谅也好,换位思考的成全也罢,那些懂得隐形慈善的人,不仅切实地帮助了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也呵护了他们的体面与尊严。不愿给受助者带来心理负担,不忍心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伤害,隐形慈善说到底,就是一种有更高层次价值追求的与人为善。
“恩人删了我微信”犹如一面镜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慈善的理解与认知。慈善不是功利性的炫耀和作秀,而是发自心底的善良与责任;慈善不需要居高临下,不能随意消费受助者的感情和自尊;慈善也不能滋生道德优越感,陷入施恩求报的烦恼之中;慈善并非单向度的赠予,而是双向度的互动,好心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内心的丰盈、精神的满足,实现了助人自助;慈善没有必要异化为财富比拼,没有必要沦为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当与人为善成为一种价值信仰,当慈善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方式,“顺其自然”“恩人删了我微信”的隐形慈善才会接连上演。
作为一种社会联结的纽带,慈善让人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身边人循着善的循环、爱的涟漪,将善意和温暖传递给更多人。在平凡的世界里,隐形慈善不仅让弱者得到体恤与关爱,也播撒了爱与善的种子;一旦条件成熟,隐形慈善就会开花结果,惠及更多的弱者。
用最大的善意、最柔软的身段、最周全的细节来呵护受助者,隐形慈善不仅具有经济资助的功能,还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