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三位厅局长亮相“直通两会”
八成以上财政支出将用于民生



  1月18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后,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省医保局局长金维加、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江洪走上“直通两会”通道,分享履职心得,回应社会关切。
  省医保局局长金维加:职工普通门诊费用纳入医保
  “听了王清宪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受鼓舞。对医疗保障工作,省委、省政府有具体部署,我们认真抓好落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省医保局局长金维加表示,今年我省将完善医保制度,优化经办服务。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我省将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费用共济保障制度,将职工的普通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结束20年来普通门诊费不报销的历史。同时,改革个人账户制度,调整个人账户计入标准。以2020年全省职工医保普通门诊费用水平测算,按不低于50%的比例报销,可以为参保职工报销普通门诊费用约51亿元。
  此外,我省还将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重点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等五类人员,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余个人自付的合规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进行倾斜保障,进一步减轻困难群众和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按照2020年重点救助对象医疗总费用水平测算,年救助医疗费用将达到23亿元。
  金维加透露,今年,我省还有两大政策释放医保惠民利好。“一是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医院制剂纳入医保报销,更好地满足群众中医治疗需求。纳保办法已经出台,医疗机构依规定申请即可。二是推进长三角地区医保一体化发展,实行统一的基本医保诊疗项目支付目录。经三省一市协商的基本医保诊疗项目支付目录已经出台,据此将有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我省医保报销,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和就医需求。”
  在优化医保便民服务方面,省医保局将采取以下三项措施:推进“跨省通办”。实现参保信息变更、居民医保参保登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备案、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和医保定点机构基础信息变更等6项高频经办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提高信息化水平下的医保经办服务能力;推进“清单管理”。实现全省医保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编码、办理材料、办理时限、办理环节、服务标准等“六统一”;推进慢病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我省的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和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的五类参保患者,可以享受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患者在外省看病购药,不用拿发票回来申请报销。
  “除此以外,我们将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减轻群众药品耗材费用负担;常态化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管好用好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金维加说。
  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省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
  “新的赶考路上,省委、省政府对财政保障民生工作有新部署、也有新要求。”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表示,省财政厅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精准做好民生工作,以实际行动兑现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
  谷剑锋表示,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将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秉持为民理财的理念,一方面,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财政支出80%以上资金将用于民生领域,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的财政保障更加有力;另一方面,围绕构建民生保障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民生工程建设、运维,加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力度,补齐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的短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谷剑锋说,我省实施民生工程已走过15个年头,省财政厅将继续办好民生实事,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通过公开征集、信访诉求、媒体关注等渠道,把大家目光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想到的民生问题作为2022年民生工程的重点,创新民生工程建设模式,围绕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计划实施20项民生工程,包括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等10件大事,包括中小学课后服务、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阅读圈等10件关键小事,把群众‘盼的事’变成财政‘支持的事’,做到民有所呼、财有所应。”
  “我们要坚守节用裕民的本色,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谷剑锋说,省级党政机关进一步带头过紧日子,在预算编制中严把关口,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财力用于促进发展和保障民生。落实好减税降费、助企纾困、加强资金统筹等各项积极财政政策,通过保市场主体推进就业稳定、民生改善,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老百姓的好日子。
  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江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经过八年的精准扶贫、五年的脱贫攻坚,我省顺利实现了484万贫困人口脱贫、3000个贫困村出列、31个贫困县摘帽,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事,办成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大事。”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江洪表示,近年来,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广大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江洪提到,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省进一步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低收入人群的帮扶,做好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广大脱贫群众的收入从2020年的1.16万元增加到了1.36万元,3000个贫困村的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33.8万元增加到了44.42万元,实现了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已经到来的2022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江洪对未来全省乡村振兴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是进一步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在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全面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发挥40万个网格员作用,落实常态化监测帮扶举措,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同时,进一步做到“五大帮扶”,深化领导联系帮扶、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县域结对帮扶和社会帮扶,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其次,江洪认为,我省要进一步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强化科技强农,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强化机械强农,实现耕、种、收、销一条龙,努力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还要大力推进产业提升行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江洪提到,要重点抓好农村就业培训、岗位开发、优化环境等,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保持稳定。
  在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江洪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突出抓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同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突出抓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还要扎实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平安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和谐稳定的善治乡村。”江洪说道。孙怡然刘磊牛欢欢刘伟龙梅辰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余康生江振焕叶晓摄影报道